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孙延雯
[导读] :分析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延雯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分析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0例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符合入组标准,为对比传统预检分诊模式及二次预检分诊模式的差异,将50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患儿,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分诊,观察组则使用二次预检分诊,对比错漏分诊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中,共17例错漏分诊情况,误差率6.8%;而应用二次预检分诊的观察组,仅出现1例错漏分诊情况,误差率0.4%,观察组误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观察组中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家属例数分别为149例、99例、2例,满意度99.2%;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21例,一般满意79例,不满意50例,满意度8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在儿科门急诊中应用二次预检分诊能够准确甄别高危患儿,降低风险发生率。
关键词:二次预检分诊;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应用价值
前言:当前时代背景下,儿童数量急剧增多,极大地缓解了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情况。但同时也提升了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在这其中不乏高危病症,严重影响了小儿的身体健康。在医院儿科门急诊中患儿流量较大,为确保诊疗工作的开展,需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分诊[1]。但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儿科门诊预检分诊工作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主要是因而儿科患者众多工作繁忙,且儿童易患病较多类型复杂,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准确的甄别其风险性。因此,我院需在儿科门急诊中改进预检分诊工作模式,采用二次预检分诊,进而能够有效地对患儿进行分流,在一次分诊时做好风险评估,并在二次分诊时进一步进行疾病诊断,以从中确认患儿是否存在高危情况。本次对照实验中便详细分析了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急诊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对照实中共选取了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门急诊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存在不同类型的小儿易患病,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部分先天性缺陷,均符合入组参与实验的标准。患儿家属同意入组参与实验,在患儿入组后被随机分配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在传统分诊、二次预检分诊,每组250例患儿。对照组内男性、女性患儿例数分别为178例、72例,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6.54±1.14)岁;观察组中男女患儿例数分别为143例、107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7.03±1.63)岁。相比之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将常规分诊方法应用于对照组,在患儿入院后需快速对其进行预检分诊,并按照其具体情况进行挂号,然后区分其病症危重情况,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观察组使用二次预检分诊,在一次分诊完毕后,需根据患儿当前病情变化做出紧急判断,若病症情况相对较为稳定,需优先就诊,若病情较为严重,可就地抢救。
1.3观察指标
   将分诊误差率、家属满意度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择SPSS23.0,观察指标均使用(%),结果使用X2值检验,若两组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分诊误差率对比
   对照组中,共17例错漏分诊情况,误差率6.8%;而应用二次预检分诊的观察组,仅出现1例错漏分诊情况,误差率0.4%,观察组误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家属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达99.2%,对照组满意度为8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儿易患病发生率较高,且病症类型复杂多样,已经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广大小儿的身体健康[2]。儿科门诊是诊疗工作的最前线,医务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诊疗工作。分诊是儿科门急诊中的关键环节,但传统分诊工作存在者较多的弊端,首先,虽然当前多数家长对患儿的健康防范极为重视,然而由于对相关健康知识了解深度不够,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够严格做好健康防范措施;其次,个别患儿由于自身体质较弱,或被病症影响时间较长,导致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且在分诊过程中,家属的心情比较糟糕,会非常着急,因此极有可能会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3]。儿科门急诊工作量本身便较大,而分诊便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但要保障其合理性、准确性。由于传统分诊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应以改进分诊工作方法为导向,进而达到提升诊疗效率、质量的目的。
   二次分诊是不仅是提升儿科门急诊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甄别高危患儿的重要方法。当前存在各种疾病的患儿数量较多,以至于门诊科室内工作极为繁忙,因此在进行分诊时极有可能会遗漏存在高危情况的患儿[4]。通过本次实验中对二次预检分诊工作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观察组误差率仅为0.4%,而使用传统分诊的对照组,误差率高达6.8%,(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9.2%,对照组满意度为8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应加大推广力度,提升门诊工作效率、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若菲,林羽,简钢仁. 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危重患者病情分级的效果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5,30(24):5-7.
[2]高琼,冯小华. 二次预检分诊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7):255-256.
[3]潘洁. 改良急诊分诊模式对急诊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漏诊率的影响[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2):115+127.
[4]刘玉娥,翟忠昌. 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儿科急诊患儿管理中的建立与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20,20(01):57-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