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萌
怀化市生态环境局新晃分局 湖南省怀化市 419200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了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上的通行车辆不断增加也使得沿线配套的加油站数量不断攀升。这样一来,加油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基于此,本文对城区加油站引发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国内加油站管理和油罐改造现状,还论述了提高城区加油站土地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质效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加油站;油罐改造;土壤污染;环境管理
前言:城区加油站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为往来车辆提供极大便利,是十分重要的城市化基础设施。但是,在加油站运行过程中,深埋于地下的油气罐会出现泄漏问题,极容易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可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为了能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开展加油站改造和环境管理工作。
1城区加油站引发的环境污染概述
如今,道路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以及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得人均汽车占有率不断攀升。为了应对人们日渐增长的汽车使用需求,提高城区加油站配置率势在必行。虽然,加油站的使用为机动车提供了能源支持和资源保障,但是其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1.1加油站的危害
加油站当中储存着大量石油以供使用,而且它们大多被储存在地下环境之中,所以十分容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石油本身具有的易扩散、易挥发特点更加剧了这污染效果;而且石油的有毒性质和致癌性质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城区加油站中的污染物主要为苯系物、MTBE和石油烃类,它们可以引起生态环境污染,也能威胁人体健康引发癌症。
1.2加油站污染方式
通常来说,加油站的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于油液渗透、泄漏或污水排放不当造成的,当然油液挥发和沉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不过其影响力无法与前三种方式媲美[1]。加油站的油品都被储存在地下储油罐当中,罐体与输油管线长期接触土壤和地下水,在环境影响之下极容易发生外壁腐蚀破损,可导致油品渗透或泄漏,另外,地下水位变化或地面沉降,导致工艺部分发生位移或联通不畅,出现罐体、管线特别是连接部位变形断裂,从而造成油品泄露,进而引发环境污染。
在污水排放方面,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污水主要是用来清洗油罐的含油污水;若这种污水未经水油分离处理而直接被排放至水塘、排水沟或河流,则会导致水面上生成油膜,将会对水体的自净功能造成极大破坏,十分容易引发水体污染和变质。最为重要的是,含油污水很可能会随着排水系统而进入灌溉水源或地下水,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2国内的城区加油站环境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的加油站数量不断增多,其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的经济型管理和单品种、分散经营方式,逐渐转变为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而且,我国现有加油站中存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使得加油站管理更具多元化。不过,我国的加油管理工作标准和规范并不全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2]。针对加油站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法规加以约束。比如,面对国内加油站环境管理现状,国务院在201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做出了明确要求,文件中提出了油罐改造时间表,为加油站工作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依照文件要求,在2017年底加油站的地下油罐应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但即便是在如此明确的要求之下,我国加油站运行环节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许多地区的加油站建设时间过长,导致线路老化、选址不当和规划不合理等问题逐步暴露,不仅对加油站的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在加油站使用过程中,环境监管力度不强问题始终存在,缺乏严厉监管将会进一步加剧加油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当然,对于现阶段国内的加油站而言,管理制度缺失和管理质效不高也成为了干扰加油站长远发展和加剧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所以在加油站安全、环保管理以及污染监管方面都存在缺失,加油站环境管理工作水平难以提升。
3城区加油站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为了降低城区加油站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能力,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健康,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加油站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依托于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保障区域生态平衡和居民身体健康做好准备。
3.1强化油罐改造工作
油罐是用于储存原油或石油产品的容器,有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之分。依照相关规定看,加油站中的油罐都属于卧式钢罐。正如上文所言,国务院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加油站油罐改造的方向和时间表,那么各地区加油站就应该遵从文件要求,及时地完成油罐改造工作,为提高加油站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质效提供辅助。而且,在开展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时,油罐部门必须提前做好基本情况调查和统筹规划,以便于确定区域内加油站的分批改造次序和改造截止时间,为提高改造监管工作有效性奠定基础。
3.1.1双层罐改造
将加油站的地下油罐改造为双层罐是现阶段最为常用的一种防止油罐渗漏的技术手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原本的油罐体系更换为双层油罐。相比于设置防渗池,开展双层油罐改造更符合国家规定的加油站环境管理要求,这种方法在规避油罐渗漏风险和延缓泄漏蔓延等方面表现极佳。双层油罐主要有三种类型:
(1)SS储油罐。拥有钢制内外罐和夹层空间,并配备了泄漏检测仪。这种双层油罐虽然有着较为厚实的结构比和极高外压强度,但是罐子外层却非常容易受到腐蚀,所以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在加油站中应用并不多。
(2)SF储油罐。这种储油罐也被称为钢制强化玻璃纤维制双层结构储油容器,是一种拥有钢制内罐和强化玻璃纤维层外罐的双层储油罐[3]。SF储油罐同样拥有泄漏检测仪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可第一时间感知渗漏情况并发出警报。
(3)FF储油罐。这种类型的双层储油罐内外层都是强化玻璃纤维,所以无需担心被锈蚀,但是却存在检修周期长的弊端。不过,FF储油罐的使用寿命可达50年,在寿命成本和性价比方面颇具优势。在使用环节,FF储油罐可以基于数字化手段控制,其使用便捷性相对较高。
在上述三种双层油罐之中,综合性价比最高的当属SF储油罐,这也是此类型油罐在加油站油罐改造工作中最受青睐的根本原因。在开展SF双层油罐改造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施工步骤,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和风险规避工作。以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境内的加油站整改工作为例,在工程中完成了SF双层储油罐改造和验收工作。在实践中,施工人员以此进行了土方开挖、基坑夯实、钢筋混凝土施工、基坑回填、沥青砂垫层、油罐安装和护坡施工等工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在安装前做好基础检查工作。比如,检查基础面是否存在突出硬物、外观是否完整、定位座制造弧度与油罐直径弧度是否吻合等。在管道施工环节,可以选用盲板封堵、冷切割拆除、试压冲洗、地线焊接、管道防腐等工艺作业。
3.1.2设置防渗池
“单层油罐+防渗池”与双层油罐改造都是符合GB50156-2012新规范的加油站地下防渗方式,不过在实际作业环节二者的施工难度、周期、环保性、经济性各不相同。防渗池可以有效预防单层油罐渗漏问题,但是由于无法对泄漏问题进行实时监测,所以一旦出现渗漏必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实践工作中,施工人员必须明确防渗池的设置意义,并在施工环节做好安全和质量保障。比如,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方式建设防渗池,保证池底与罐底的设计标高之间有200毫米距离,而且墙面与池壁之间的距离应该超过500毫米。在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玻璃钢作为防渗内表面。
同时,加油站内的防渗池设置数量应随着油罐数量而调整,单个隔池的油罐数量不得超过2个,而且隔池内应该放置检测立管以便于有效监控渗漏情况。
3.2提高加油站运行管理质效
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城区内的加油站数量不断提升。对于新建设的加油站,有关部门应该确保其选址、建设和运营合规合法,做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制作,有效开展环境管理提供依据。而对于已建成运营的加油站而言,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做好环境监测管理,为尽可能规避环境风险提供辅助。
3.2.1提高选址环保性
为了能切实保障加油站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加油站建设选址开展,为提升项目的整体环保性做好充足准备。在此环节,应该结合区域地质和人文条件,保障选址科学性,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比如,以加油站建设基本情况、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主要污染物产生和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环境问题预期防治效果以及项目建设可行性为内容制定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有关部门判断加油站选址合理性和项目建设可行性奠定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来了解加油站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一旦存在无法调节的矛盾或较大环境污染风险,有关部门就必须勒令相关单位重新选址或调整方案。对于已建成的加油站,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基于加油站的运营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有计划地对造成严重污染的加油站予以取缔和关闭[3]。
3.2.2加强施工环境管理
加油站施工期间,同样会产生污染问题,会对土壤以及地下水产生干扰。因此,在实践中要求工作人员依照国家规定,严格把控施工期间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为提高施工环保性做好准备。比如,全面落实扬尘污染防治“6+1”,开展文明绿色施工,有效控制施工的噪声以及扬尘污染,做好水土保护等。
3.2.3强化污染防治管理
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是提高城区加油站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此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污水污染防治工作。
首先,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以降低大气内的油气浓度为主要目标作业。以新晃县晃州镇新民村新民加油站建设项目施工为例,为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质效,该项目采用了密闭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地埋式油罐及自封式加油机。同时,为了能保证油气有效回收,还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在油气排放时,也严格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作业。
其次,在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环卫部门职能,为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定期处理生活垃圾和施工废弃物,集中处理油罐废渣、隔油池废油等危险废弃物,委托资质合格的单位收集处理危险废弃物等。总之,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废弃物的集中和安全处理,要尽量避免因废弃物处理不当或遗留而导致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污染。
最后,在处理污水废水时,相关工作人员同样需要从实际出发,选用先进技术为保障污水处理有效性奠定基础。比如,使用含油废水处理装置,为实现水油自动分离奠定基础;利用重力分离法、电解上浮法、横向流除油器等处理含油废水。在这一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确保含油废水能被集中处理,只有在水质达到正常排放标准以后才能集中排放[4]。在实践中,必须对含有废水的处理情况和排放情况进行严格监控,以避免因废水处理不当或泄漏而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3.3加强风险防控与修复
有效防控加油站环境管理风险,也是提高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质效的可行办法。在此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优化风险防控措施,为保障加油站运营安全、环保奠定基础。
3.3.1风险防控
在实践中,为了能规避环境污染风险,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切断污染途径、清除污染来源,从而在源头上把控污染风险。比如,提高加油站地下油罐的防渗漏能力,增强污染物去除效果,为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提供辅助。此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推进抽出与溢出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及时抽取已被污染的地下水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应该对被污染水体进行有效净化,然后将其回灌入地下水当中。当然为了能规避环境污染风险,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提升加油站安全与环保管理质量。比如,应用划片责任制,为辖区内的加油站选定负责人,从而提高环境污染管理质量;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对土壤和地下水的现有情况以及加油站的污染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判,为有效开展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此外,在这一环节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加油站运营风险防控,要避免生产或销售安全事故而引发油液泄漏的情况。比如,重视静电、明火和手机使用风险防控,严格制定进站规定和上岗要求,为保证加油站的经营安全提供辅助。此时,此时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安装通风装置、开展防静电设施接地、严格控制火源和加强监督检查等方法来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3.3.2环境修复
在进行风险治理与修复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区域实际情况来选定环境修复方案,为提高修复工作质量和效果奠定基础。开展修复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土壤与地下水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种修复方法中进行科学选择:
第一,生物恢复法。在实际应用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着力提升水土的自然排污和净化能力,进而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标。比如,向加油站周边土壤或地下水投放对细菌生长有益的营养物,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率。当然,在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提高微生物分解能力来实现净化。此时,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土壤与地下水的受污染情况,并制定严格的监督计划和细致化修复方案,还要实时监控区域内的污染物含量,以便于做好调整和把控工作。通常来说,生物恢复法比较适用于受污染程度较小的地区,若加油站周边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则难以发挥成效。
第二,物理恢复法。此方法的原理是基于物理手段排出土壤中的污染物。比如,以淋洗法进行加油站土壤的物理恢复,以淋洗剂冲刷土壤排出污染物,避免污染进一步扩散的作用,为提高土壤质量、减少修复时间奠定基础。
第三,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大多被应用在地下水修复工作中,主要技术为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应用环保监测井,并在地下水中注入氧化剂,进而利用氧化作用提升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分解速率,达到修复目的。在此环节,主要以过氧化氢为药剂,能有效解决加油站引发的石油类污染问题[5]。在实践工作中,化学修复法的使用便捷性高且影响小,不会对加油站的正常运营造成阻碍,而且其修复力度强、效果好,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修复方法。
结论:综上所述,油液下渗或泄漏都十分容易造成城区加油站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会严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为了能避免这些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案,为高效开展加油站油气罐改造和环境污染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立宇.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08):56-57.
[2]焦黎.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2):19.
[3]赵东旭.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方法的优选[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9,28(05):1-4+52.
[4]赵璐,邓一荣,黄霞等.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04):4-7.
[5]童杨.加油站防渗一体化改造中双层油罐的应用及施工管理[J].化工管理,2018(3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