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赵晖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物理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逻辑知识思维的提高与生活经验知识的丰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贯彻道德教育的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物理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逻辑知识思维的提高与生活经验知识的丰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贯彻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权衡日常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关系,探索卓有成效的实践办法,使高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导言
        高中物理属于一门科技性的科目,能够反映自然规律和事物的定理,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自然界固有的规律,熟悉事物发展的方向,对科学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学习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科学技能,让学生怀着一颗探索之心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塑造更加高效的学习氛围,然而物理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元素,只有具备德育教育,才会使物理教学变得更有价值,充满内涵,从而引领物理教学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境地,使物理教学变得更有内容,更为高效,影响学生的一生。
        2德育教育对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进步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中学生的德育教学状况面临新形势。在高中阶段,物理作为一门能够极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独立意识的基础学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在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教学中实现自身独立人格的塑造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高中作为学生逻辑思维与探究精神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能够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来解决。在构建高中物理课程时,德育教育能有效地阐述人格心理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高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现象和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准确找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3.1深入挖掘物理教材内容,创设德育知识渗透情境
        仔细剖析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找准高中物理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关联,挖掘物理知识的德育价值,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基本前提,教师应结合德育的主要内容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全新视角观照教材,既深入挖掘某一具体物理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又注重从某一德育内容出发并整合不同的物理知识,从而促使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德育知识渗透是一个隐性过程,因而教师在找准物理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契合之处后,应重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识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教师需转变教学方式,为德育知识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进行“磁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先通过深入分析,挖掘磁场知识蕴含的德育价值———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后教师结合磁场的概念、定义及相关的物理规律,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铁屑在放有条形磁铁的平面玻璃上“自动”规则排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理解“磁感线”这一物理概念,进而通过磁感线让学生认识磁场这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的物质,以有效完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德育渗透。
        3.2融入课程,提高效率
        在高中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容易因激烈的竞争与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自我否认、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妨碍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三观与性格的塑造拥有学科优势,教师可以将德育教学和规范性的教学活动相融合,激励学生促进德育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客观评判自己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将良好的思维塑造作为课堂教学的设定前提,根据具体的实例分析,结合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心理建议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心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逐步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3建立物理学习探究小组,实现德育课外延伸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增强高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彼此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实现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而对于物理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工与协作,学生还能完成许多个人无法完成的物理主题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拓展物理视野、完善物理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物理学习探究小组,并结合德育知识渗透目标及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物理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搜集并整合资料,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其达成关于某一物理问题的共识,并且得到探究结论,从而实现德育由物理课堂内向课外的延伸。例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抽象物理规律的理解并促使学生透过机械能守恒定律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且事物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的观点,教师可以开展一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设计大赛”活动,让学生突破教材上的实验,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自主搜集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并遵循实验原则,采取科学的实验方法完成本组设计的实验,然后根据本组的实验探究结论,让学生撰写实验探究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一个物理学习探究小组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4拓宽教育途径,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当在吸收传统教育优点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道德教育创新的新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多媒体,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具有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其对生活影响等内容,把握正确的课程导向,提高教学的综合性与人性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教学交流平台,使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日常的课后交流,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提问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正确学习观的形成。
        3.5转变师生关系,促进良性沟通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包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通过耐心的交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运用有效的解答技巧与角度帮助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或疑惑,逐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积极进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完善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后题的批改环节,针对作业中出现明显知识点漏洞或近期状态起伏较大的学生进行适时的面批,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与现阶段的普遍问题,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精准性,使教学能够在良好的气氛中高效进行,师生关系得以发展,逐步增加良性沟通。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高中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与课堂实践,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思维、道德的构建与智育水平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鲁世明.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52.
        [2]吴敏.试论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50+118.
        [3]孟吉言.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5):151.
        [4]陈广静.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9):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