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虹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后穿刺点出现渗液的原因与护理进展。旨在为提高PICC置管、维护,预防并发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PICC;渗液;并发症;护理
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MST)和血管超声(US)引导进行上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选择合适血管通道、合适留置部位、合适穿刺方法等优势,提高了护士评估上臂血管的能力,能让护士在可视情况下穿刺,极大提高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有效降低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但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也给患者带来危害。穿刺点渗液是其中之一,现就置管后渗液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借鉴。
1.PICC渗液的原因
1.1 疾病因素
1.1.1当患者血中白蛋白<30 g/L 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外渗,引起周围组织浮肿,导致组织液从置管处渗出 [2]。
1.1.2患者极度消瘦及抵抗力低下时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置管后局部组织愈合速度慢,导管与血管壁之间有缝隙[[3],穿刺口不易愈合,易发生渗液。
1.2 PICC置管及维护因素
1.2.1采用左侧静脉路径穿刺插管时,左侧路径长而弯曲,操作时易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管内液体外渗,难度增大,增加了渗液发生机率[4]。
1.2.2穿刺点切口过大是B超下置管患者发生非炎性渗液的主要原因[5]。
1.2.3淋巴管损伤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选择的部位在肘关节以上,上臂静脉与多条淋巴管伴行,横向及过深破皮均可损伤淋巴管而导致渗液[6]。
1.3导管相关因素
1.3.1导管材料 POWER PICC导管为聚氨酯材料,质地光滑,置管后导管与皮肤间存在间隙,且导管外延部分比较硬,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大[7],穿刺点局部渗液,不易愈合。
1.3.2导管皮下段破损 指从皮肤穿刺点入口至被穿刺血管之间的 PICC 导管破损[8]。在输注药物或者进行冲管和封管操作时,发生穿刺点渗液现象。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评估病情 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凝血功能、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有无使用抗凝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等。
2.2 材料选择 临床上在进行静脉置管时,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内腔最少,创伤性最小的导管装置[9]。
2.3穿刺部位的选择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首选上臂贵要静脉。张纯[10]等建议对于极度消瘦患者可选择肱静脉置管,同时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发生。
2.4 置管操作细节
2.4.1钝性分离法在MST行PICC置管的应用,有助于减少穿刺点渗液的发生, 2.4.2采用纵向扩皮较横向扩皮穿刺渗液发生率低[11]。
2.5渗液处理
2.5.1 PICC管道常规换药后,贴10cm*10cm自粘性软聚硅酮有边型泡沫敷料,用于吸收渗液,促进穿刺口愈合、减少并发症[12]。
2.5.2应用藻酸盐敷料+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外面应用透明敷料HP固定[3]。
2.5.3改良换药法通过透明敷贴的局部小孔将渗液溢出并由局部纱布敷料吸收,外加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可以减少渗液并及时吸收处理[12]。
2.5.4使用乔爱珍[6]等设计的PICC导管穿刺点防渗液装置。
2.6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质食物,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2.7心理护理 置管后,如穿刺点持续发生较多渗液,需要频繁更换贴膜,对于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均造成影响。护士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情绪。
3.小结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渗液主要与患者自身营养状况、穿刺部位选择、置管时穿刺切口过大等因素有关。在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器材及合适的穿刺部位等。一旦发生渗液,通过上述方法积极处理,避免感染、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遇到一例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后一周穿刺点大量渗液的案例(笔者亲自置管),虽然笔者已有多年的PICC置管经验,但第1次遇上如此棘手的并发症。鉴于PICC管道价格高、患者置管时间短且后续仍需化疗,笔者本着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伤”观念,未盲目拔管。在积极处理穿刺点渗液的同时,邀请院内静疗专科组长、伤口小组组长会诊,通过近1月的有效干预,患者穿刺处渗液停止,未发生脱管、皮肤完整性受损等并发症。当然,这其中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也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蓉梅,袁玲,周玉洁.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5;31(9):63-64.
[2]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
[3]张鹍,霍花,颜霞.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
实用护理杂志[J].2015,10(31):225-226.
[4]侯雪琴,季英.PICC置管渗液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365-1367.
[5]李惠玉,郝瑾祎,朱莉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穿刺点非炎性渗液护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
30(15):1365-1367.
[6]乔爱珍.PICC典型疑难病例分析PICC穿刺点渗液[M].科学出版社,2018:172-174.
[7]蒋海华,缪景霞,周曼.护理干预对留置耐高压注射型 PICC 导管脱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8,17(3):166-169.
[8]茅昌敏,孟爱凤,刘建红等.5例上臂 PICC患者发生导管皮下段破损的临床处理及反思[J].护理学
报,2018,25(14):62-63.
[9]曹岳蓉,杨靖华.基层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理论与技术指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13.
[10]张纯,王成林.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护理学杂志,2015,30(21):47-48.
[11]叶冠军,杨爱玲,孔振芳等.赛丁格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对渗液影响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
15(2):152-153
[12]张丽娟,余秋花,钟巧玲等.自粘性软聚硅酮有边型泡沫敷料在PICC术后淋巴液渗漏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2015,(9):56-58
[13]钦晓英,朱薇,项小燕等. 改良换药法在PICC置管口液体渗漏患者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719(9):173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