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疾病编码质量为病种付费提供基础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于莉娟
[导读] 摘要:当前由于电子病历对临床疾病和手术术语没有特别规范性的描述,所以在病种付费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费用无法预估和控制,从而造成医保保险基金亏损的情况。
        身份证号:37040519900810XXXX  山东枣庄  277300
        摘要:当前由于电子病历对临床疾病和手术术语没有特别规范性的描述,所以在病种付费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费用无法预估和控制,从而造成医保保险基金亏损的情况。疾病分类编码工作能够充分反映出完整、准确的病案信息,并且其对于医疗病案管理具有较大的有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疾病分类编码质量展开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按病种付费提供可靠依据和坚实基础。
        关键词:疾病分类编码;质量;病种付费;基础;DRGS
        前言
        国际疾病分类是开展卫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能够为医疗费用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疾病分类编码是病案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医疗付款中的疾病分组,对医疗服务、医疗管理以及医疗费用给付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影响。提高疾病分类编码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当前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下,对疾病分类编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于更准确的在医疗保险业务中为病种付费提供有效的根据。
        1基于临床医师诊断,提高编码质量管理
        提高疾病分类编码的质量,则要加强疾病编码人员编码质量的管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逐步实行DRGS医保付费,对编码质量提了更高的要求。疾病编码直接影响主要诊断的选择,进而对医保付费产生重要影响。自进入21世纪,我国逐渐开展国际疾病分类的推广工作,并规定在病案首页使用统一的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库,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在填写诊断书时,严格按照疾病临床命名法,对疾病诊断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病因、解剖位置、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等四个基本成份,在病历中详细描述,以便编码员对疾病准确分类。医保付费相关部门在按病种付费时,应基于临床医师填写的诊断书,对患者的具体病因、具体部位以及病理诊断、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医保基金支出机构应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一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知识培训,强化与临床诊断医师的沟通,依据疾病诊断的病因、病理、部位以及临床表现等对疾病正确编码,进一步提高疾病分类编码质量,为病种付费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基础[1]。
        2正确把控主要诊断,为病种付费提供依据
        疾病准确分类编码的关键则是主要疾病诊断的选择,其关系到病种付费的合理性。当前阶段医院临床医师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通常是以本专业、本科室诊疗疾病为主,所以在对疾病诊断习惯时往往是按照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进行书写的。不过在相关机构开展按病种付费业务时,发现部分临床医师的主要诊断选择不一致,有的是按照病因诊断、病理生理诊断、临床诊断等传统方式,这种则会出现主要诊断不当等问题,而有的则是将易治疗疾病作为主要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导致疾病分类编码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保障病种付费数据的准确性。在医疗保险赔付的业务开展中也发现临床医师对主要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的选择原则把握不到位,经常出现将症状作为主要诊断,而不是本次就医主要治疗的疾病。在填写诊断书时,存在缺少修饰词或者遗漏病人的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等问题,对疾病分类编码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正确把握主要诊断原则,将健康威胁最大、耗费医疗资源最多、住院时间最长、花费费用最高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除此之外当病人患有两个疾病或者一个疾病出现并发症,并且可以利用合并类目的编码进行表示时,则可以将合并编码作为主要疾病分类编码,以此为病种付费和医疗费用预付提供可靠的依据。


        3充分掌握疾病和手术操作的编码
        在疾病分类编码工作中,疾病和手术编码是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的疾病诊断和编码质量将对医学卫生统计和医保付费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完善改进之后,疾病和手术编码成为病种付费的重要基础。在编码工作中,一般是采用国际分类的方法,对疾病编码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避免出现不正确编码、遗漏诊断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非手术操作编码等,则要加强编码员对国际分类标准和原则的学习培训,促使相关编码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疾病分类编码技巧和技能。另外在开展编码工作的过程中,编码员应当充分审阅病历,与临床医师加强沟通,实现对疾病的准确定性定位,保障疾病编码准确无误。对于手术操作编码则要确定手术操作的范围和部分、手术术式等。在编码时还要杜绝完全依赖现代化计算机数据库等对疾病分类进行编码,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质量,为病种付费提供良好的保障[2]。
        4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网络系统
        病种费用实际上需要严格根据病案历史资料分析、研究、总结等资料,将真实、规范的病案资料作为确定疾病病种的付费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网络系统,从而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医疗服务、医疗管理以及医疗费给付等,要在病案首页信息、国际疾病分类以及国际手术操作分类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大力投入计算机管理,建立完善的病案数据库,在为相关临床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提供依据的同时,为病种付费奠定基础。最后则是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疾病分类编码技术和水平,促使编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促进病种付费的合理制定[3]。
        5提高编码人员的专业素养
        由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必须要提高编码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疾病编码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医学知识,能够在整理病历和编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诊断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而且能够准确的判断分析并予以改正;同时编码人员也要掌握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各种疾病的病名渊源有基本的了解,提高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和质量;其次编码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开展编码工作时,需要对病案首页中的病人基本信息、入院情况、出院诊断以及并发症和院内感染以及手术操作等进行分类编码,由于编码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分类较多,因此在培养编码人员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编码人员的耐心和职业素养,在编码过程中仔细阅读和分析病历,准确对疾病进行分类编码;最后要保障编码人员的工作规范性,即在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的过程中,对存在的不明确疾病或疑难疾病,要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提高疾病诊断编码质量和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疾病分类编码是一项专业性较高、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种付费的重要基础。因此疾病分类编码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给付和医保基金。在当前医学科学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疾病分类编码需求的不断增强,需要通过基于临床医师诊断,提高编码质量管理、正确把控主要诊断,为病种付费提供依据、充分掌握疾病和手术操作的编码、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编码人员的专业素养等途径充分提高疾病分类编码质量,为病种付费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茹君,纪艳,孙国梅.疾病编码质量的分析研究与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6):6-7.
        [2]柴静静.关于提高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质量的研究[J].口岸卫生控制, 2017,22(04):5-6+4.
        [3]韦老宝.重大疾病保险分类及选择[N].中国保险报,2013,17(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