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立康唑[][1,2]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成功,于2002年上市,化学名是(2R,3S)-2-(2,4-二氟苯基)-3-(5-氟-4-嘧啶)-1-(1H-1,2,4-三唑-1-基)2-丁醇,伏立康唑的两类合成路线是分别以2-氟丙酰乙酸乙酯、5-氟尿嘧啶为原料,前者工艺成熟,但生产成本高,反应废物难处理;后者虽然产物收率低,但反应简单,成本低[][3,4,5,6]。本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期刊,对以2-氟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合成伏立康唑的工艺路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工艺路线
图1. 伏立康唑的工艺路线
2. 实验优化
2.1 4-氯-5-氟-6-乙基嘧啶(1-3)的合成优化
依次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70ml二氯甲烷,10ml三乙胺(缚酸剂)和10g 4-羟基-5-氟-6-乙基嘧啶,搅拌下缓慢滴加6ml POCl3(冰水浴辅助降温,控制滴加温度不超过40℃),回流4小时。缓慢降温至室温,用3mol/L的盐酸溶液(40ml)淬灭反应,滴加过程中控制内温不超过25℃。静置分液,水相用二氯甲烷洗涤两次(50ml×2),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有机相,得11.5g油状物。
表2 POCl3的加入量对本步收率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只改变POCl3的加入量(4g-8g),研究本步收率的变化。
当加入4g、5g POCl3时,本步的反应收率是81%、86%,均低于90%,这是因为POCl3的量不够,使氯代反应不能充分进行,导致收率偏低。当提高POCl3的加入量,加入量超过6g时,收率均低于90%,分析是由于POCl3的量过多,导致副反应增多,产生过多杂质,使收率变低。所以,加入6g POCl3,既可以使氯代反应完全,又不会产生过多的杂质,此时收率是最高的。故POCl3的最佳加入量是6g。
表3 干燥方式对总收率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只改变干燥方式,研究总收率的变化。
有机相只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总收率是75%(<82%)。只用饱和食盐水洗有机相,不能完全除去有机相中的水分,在接下来的反应中,这部分水会影响中间体的正常合成,进而影响最终产物的收率。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后,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可以完全除去有机相中的水分,反应的总收率有所提高。所以,干燥方式选择先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2.2 6-(1-溴乙基)-4-氯-5-氟嘧啶(1-4)的合成优化
将10g 4-氯-5-氟-6-乙基嘧啶,0.75g 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AIBN)和130ml无水乙醇依次加入250ml三口瓶中,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11g 溴化试剂(N-溴代琥珀酰亚胺 NBS),加热至回流,计时10个小时,全程氮气保护。反应完成后,缓慢降温至室温,加水130ml,静置分液。水相用二氯甲烷洗涤两次(100ml×2),合并有机相,用2%焦亚硫酸钠溶液洗涤除去一部分被氧化的物质。再用饱和食盐水洗3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有机相,得油状物13.2g。
表4 溶剂种类对本步收率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只改变溶剂种类,研究本步收率的变化。
当溶剂是二氯甲烷时,本步收率是76%,当溶剂换成氯仿后,本步收率明显提高,达到83%,当换成无水乙醇后,本步收率达到了88%。这是因为无水乙醇的沸点远高于二氯甲烷,使得回流温度大幅度提高,提供给反应物分子更多的能量,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变大,有效碰撞的次数更多,使反应更容易进行,反应的更充分。所以,无水乙醇更适合做本步反应的溶剂。
2.3 (2R,3S)/(2S,3R)-2-(2,4-二氟苯基)-3-(5-氟嘧啶-4-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的合成优化
在250ml三口瓶中加入5g 3-(4-氯-5-氟嘧啶-6-基)-2-(2,4-二氟苯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盐酸盐,50ml二氯甲烷,0.7g 氢氧化钠和20ml水,搅拌均匀,减压浓缩得油状物。将油状物溶于20ml二氯甲烷,加入1.6g乙醇钠和0.7g Ni催化剂,通入氢气,搅拌12小时。滤除催化剂,减压浓缩至无液滴滴下。加入20ml二氯甲烷和20ml 水,静置分液,水相用二氯甲烷洗涤两次(20ml×2),合并有机相,减压浓缩至无液滴滴下。加入异丙醇12ml,粒化3h,过滤,滤饼用异丙醇洗涤,得白色晶状固体4.1g。
表5 催化剂种类对本步收率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只改变催化剂种类,研究本步收率的变化。
从成本上来说,Ni催化剂远比Pd/C催化剂要便宜;而且,使用Pd/C催化剂,本步反应的收率是83%。使用Ni催化剂,本步反应的收率有明显提高,达到87%。所以,Ni催化剂更适合本步反应。
3. 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2-氟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亲核加成环合,氯代,溴代,缩合,催化脱氢和拆分等单元反应,合成出了伏立康唑,并对具体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优化后,试验操作更简便,反应更温和,生产成本更低,具有更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图6 工艺优化前后对比图
参考文献
[1] 彭宇飞,雷静. 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3, 12(1): 27-29
[2] 刘萍. 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J] 世界临床药物. 2002, 24(1): 55
[3] 姚斌,金永生,潘亚菊. 伏立康唑拆分工艺的改进. [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6): 691
[4] 王思袭,贺宝元,周伟澄. 伏立康唑合成工艺图解.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 36(10): 653-655
[5] 申兰慧,石涛,张岩,张胜强. 新一代广谱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J] 东南大学学报. 2004, 23(1): 62-67
[6] 孙春林. 伏立康唑.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12): 96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