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佛山 528225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应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强化协同育人,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本文对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若干机制开展研究,从项目开始着手,建立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并开展多种项目实践,丰富创新创业工作内涵。通过项目研究,实现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构建融合实习、就业、创业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软件工程;独立学院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新阶段,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一个国家的软件产业能否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直接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国际领先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基于“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带来了挑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创新性、协作精神都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方面。
1强调综合能力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适应行业需求软件工程人才的实践环节主要从如下方面构建:通过参与设计活动,使学生建立项目开发概念,丰富他们的设计经验;通过软硬件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具有“产品”判断力,包括软件、系统、行业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判断力;通过多种形式(书面、口头、图形等)的交流,锻炼学生需求分析与沟通能力与技巧。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搭建“互联网+”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教学智能云平台为载体,融入“互联网+”的元素,以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引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各个环节,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完整的项目开发,使学生对整个软件工程开发过程能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可以通过软件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设立软件研发沙龙,组织同学以小组形式进行较小但完整的项目开发,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创新竞赛并给予一定奖励等多种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这些以团队的形式展开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推荐开设“软件工程师职业素质”“团队激励与沟通”等软件工程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类的课程,锻炼学生职业素质、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
2寻找当下比较新颖的项目进行研究
通过不断的积累,增加工作室的经验与能力,最终达到与企业真正合作的目的,寻求企业合作项目,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真正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承接企业的软件开放项目,从而达到真正的创新,其次是在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开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问题,这就从过去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走出来,教师只是知道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模式工作室可以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最后是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业杯等比赛项目,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可以让学生发展与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第二是可以让工作室提升知名度,更好的与企业进行洽谈,强调创新,所以基于设计的工作室学习是在积累、探索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创新。
3开发产学合作竞赛项目
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深入开发产学合作类竞赛项目。企业类项目由企业导师全程进行质量管控和技术指导,校内导师参与辅导,学生在此类项目中边做边学,达到以实战项目驱动专业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教师科研类、大学生创新类和企业实战类等三大类项目实战案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项目实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项目案例的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意激发能力;通过开展主题设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的实践者与组织者是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勇于创新、增强素质培养,加强能力的提升,同时不断将最新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带入实际教学中。在构建合理的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团队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教师的学历以及职称结构、整体组织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践结构[8]四个不同的方面。既要加强专职教学骨干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也需完善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和责任心。为了鼓励教师向工程型、实践型和交叉型方向发展,首先要建立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发展机制,探索工程教育和交叉知识背景要求下的师资培养措施,对教师的产业经历和工程背景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为教师进入企业培养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和建立管理机制。其次对在工程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和奖励,鼓励教师自觉强化自身的工程背景,提高自己的工程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将教学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所有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5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机制
规范创新创业项目及获得奖励的认定,夯实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导师将企业真实岗位职责,引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并作为实践类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不断建立健全明确的评价依据和评估标准,从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通过以上举措,完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机制,最终实现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战略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具有交叉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软件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新科技强国、新工业强国和新经济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努力方向。为此,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专业师资建设等方面,完善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模式”,构建了软件专业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的“新结构”,建立了软件工程特色的教育“新体系”,搭建了软件工程专业更好发展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钱乃余,王鑫,张德生,等.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5,(2):5-10.
[2]杨宏丽.浅析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41-242.
[3]姜春林,吴时兰,叶安珊.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23):24-27+48.
[4]赵越.学习性评价机制在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112-114.
[5]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6]陈悦.挑战与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践教育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