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下的乡村住宅庭院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宣嘉琪 方林娜
[导读] 摘要:近年来,共享理念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关键点,各种各样新式共享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
        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近年来,共享理念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关键点,各种各样新式共享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共享理念也从城市逐渐向乡村扩展,但在此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何利用新鲜的共享理念来为村民整治庭院提供方案,突出体现庭院的地方特色,延续居民乡土文化风情,活化乡村是设计者面临的问题。本文基于共享理念,探究改造乡村庭院的方式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进行乡村庭院共享空间的研究。
        关键词:共享乡村庭院改造
        一、绪论
        2020年,人们对共享理念已经不再陌生。城市中,共享理念体现在共享单车,共享交通,共享住宅等等,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更是已经把共享看做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2016年,多种共享模式的出现,提高了城市生活的水准,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盈利。农村也必将追随潮流趋势,将共享理念融于乡村庭院设计中,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的效果。
        二、乡村住宅庭院现状
        乡村住宅庭院一般是指村民自家住宅前后左右的附属空地,庭院是村民休息生活劳动的场所。当前村民对于庭院功能与景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简陋的休息空间和平坦的水泥地面,开始关注庭院的功能布局。农户为自家房屋围墙的时候,多数的农户都十分讲究“高墙大院”。从农户的观点来看,农户一般都希望凭借结实的高墙来维护个人的隐私。围墙的设置高度都大约在2至2.5米,通常为砖砌墙,较为厚实。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思想变得开放,围墙逐渐变矮,甚至不设置围墙。中国城市化浪潮的演进,许多村民入城打工,问题也随之而来。老旧房屋的空置或拆除使得村庄内出现了大量空闲的宅基地,青壮年的外出务工,老幼留守在家,就出现了“空心村”现象。
        三、基于共享理念下的乡村庭院设计
        基于互联网和共享概念,空间共享(共享空间)出现,即共同享用彼此的空间资源,在城市的表现为短期租赁民宿,WeWork高端共享办公空间,而在乡村,以经营性为例可以将空闲的住宅庭院打造成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精品民宿;以文化交流传承为例则可以将空闲的住宅庭院改造成共享乡村图书馆、展览馆;以社区营造为例则可设计为共享乡村公园,共享活动室等等。
 
        图1(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共享民宿在房屋结构上和室内空间装饰设计上更具时尚感,可以使用厨房家电等更加具有家庭气息,这样的共享模式为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和多人聚会旅游的团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性化的服务提供满足游客住宿休息需求的同时还增强了住宿的体验感。共享民宿的位置分布,在城市中多集中于公共交通枢纽附近或者景区周围;而在农村,多为靠近附近景区、背山临水或是森林氧吧等周围,环境优越,适合休闲放松体验乡村田园生活。
        以德清莫干山的Hei店莫干民宿为例,其原型建筑是两栋徽派民居风格的老宅,整个建筑所在的位置是山谷凹陷处,周边竹林环绕,环境雅致。建筑是传统的夯土墙面,年久失修,墙面斑驳。设计师把这两栋老旧房屋看做是一个整体,进行了建筑内部空间重组设计,在两栋建筑之间留出天井,设置室外楼梯(图2)、屋顶游廊(图3)以解决交通以及两栋房子的整体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采用转折空间来增加室内的层次感,旅客在屋中行走转折,体验一步一景。室内设计利用天然材料作为装饰,有历史痕迹的夯土墙、粗糙的水泥、实木等,体现出浓厚的农家乡土风情。局部采用竹制的格栅遮挡视线,营造出一种具有原生质感的艺术化室内共享空间。
 
        图2(图片来源网络)图3(图片来源网络)
        四、结论与展望
        现在社会上对各类乡村问题热切关注,我们都身处新时代浪潮中,现代社会、经济体态都已发展到了能够到达共享经济和共享模式的新阶段;网络平台打碎了地域差异,城乡之间资源分布不均的冲突可通过共享模式以求缓解。
        乡村的发展应融入社会的潮流中,融入共享理念。设计者应发掘传统村落其本身的文化历史,利用环境优势来改造建筑,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做到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同时共享住宅庭院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空心村”“青壮外出,老幼留守”等问题。共享乡村庭院是一种为村民增收的经营模式,也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及实践,可以找到些许能发展关于乡村共享理念模式的方法,并对当下中国乡村面临的难点与现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莫立瑜,冯昌鹏,蒙世森,凌萍,王依婷.共享理念下旅游型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南宁市马山县羊山村为例[J].居舍,2019(19):12-13.
        [2]张辛欣,赵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庭院空间设计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05):752-756.
        [3]杨灿,黄莉,赵书彬.海南“共享农庄”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J].广东园林,2018,40(02):54-59.
        【项目】本文受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美丽乡村庭院整治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23218063)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