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伦理视角的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何涛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何涛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工程的测绘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身份证号码:51010619690209XXXX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工程的测绘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测绘类是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现在实践性新技术及新仪器更新快,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起到先行作用。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对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改进。加强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才能适合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改进途径
        引言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因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的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综合来看,研究“新工科”背景下测绘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完全契合东北大学办学定位,对学校“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1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自2016年以来,基于“新工科”视角的工程教育讨论逐渐热烈起来;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为下一步的工程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3]。“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其中,“复旦共识”认为: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要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2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是目前人才培养的短板
        为掌握测绘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现状,课题组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访谈调查采用“大学生涯中,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哪个最重要”“大学生涯中,考试及格能否代表知识的掌握”“如果工作中,你发现和你关系很好但生活困难的同事偷偷买数据,你会保持沉默还是揭发他”“如果单位采用不申请空域等不合法的手段进行无人机数据采集,并获得了不小的收入,你会保持沉默还是向有关部门揭发”等几个命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2%的学生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工程伦理知识;94.3%的学生没有修过工程伦理课程;83.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工程伦理类讲座;只有8.6%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结合课程介绍过工程伦理方面的知识;在访谈时有89%的同学希望获得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而且特别希望能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工程伦理的知识,认为通过案例或在实践环节中安排是最能接受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8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获取比道德伦理教育重要,学生普遍存在“技术卓越论”和“考试合格论”。经查阅资料表明,测绘工程伦理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体系尚不健全,获取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各工程领域伦理教育体系。这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差距存在巨大矛盾,揭示了现阶段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着认识模糊、培养观念陈旧、教学模式缺乏有效性。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上的完整是工程师职业品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伦理教育环节缺失或不系统,因而伦理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势在必行。


        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测绘工程伦理教育改进途径
        3.1测绘工程专业的德学兼修引领
        学校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第二课堂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印发《安徽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校发[2018]82号),并印发《安徽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与成绩评定办法(试行)》(校发[2018]83号),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测绘工程专业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在实践教学模块中,设置通识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实践、社会责任感实践的内容,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来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同学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引领同学们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
        3.2顾及个性的人才硬实力培养方式
        当前,学生在个人性格、专业素养、未来规划等方面存在多种差异;测绘工程专业也存在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发展方向。因此,需要针对实习基地的多样性,综合考虑实习课程性质、教学发展阶段、学生个性差异和学生就业意向等,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的实践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最大限度打造学生个性化硬实力,是学生成为既具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3.3教学方法改革
        以夯基础、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为培养目标,从多个角度探索,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开展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注重生产实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以大工程为背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出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4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让教师“走出去”,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教师到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优势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从政策上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报考“注册测绘师”,到企业兼职,在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的测绘工作,为教学提供可参考性案例;三是积极开展建立测绘专业院校间的联盟,使教师成为联盟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教学观摩、技能比赛等方式,加强测绘教育工作者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国的测绘教育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四是同企业形成合力,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鼓励其到学校以开展专业讲座或者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建立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创业的同时,让专业教师做好技术顾问,搞好项目式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建设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既包括理科转化为新工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也包含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培养未来工程师以工程伦理指导工程实践、引领工程技术的发展,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价值取向。尽管在借鉴国外工程伦理经验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迅速,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仍处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初级和萌芽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测绘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翔实的数据,而且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和伦理问题,因而,测绘工程教育中,要加大改进工程伦理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新工科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邱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3):92-96.
        [2]张进明.大学新工科的目标就是:培养伟大的工程师[N].光明日报,2017-08-22(13).
        [3]“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