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4月12期   作者:尤再健
[导读] 海绵城市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等城市问题。
        摘 要:海绵城市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等城市问题。通过分析其建设必要性,并以临港湿地二期为例,探索一条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有机融合的新思路。本案也结合城市雨洪管理,将湿地分为3个功能片区,分析其区位和功能;从水线梳理、绿廊融合、鸟类保护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如何建立城市海绵系统,以期指导类似案例的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修复、保护、自然、低影响开发

一、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中许多短板和弊端也日益显现,每年夏季的城市内涝就是其中较明显的问题之一。2015年,我国新颁布了《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其中着力提出“要着力进行低影响建设模式(LID),加快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内涝治理措施”。2016年,天津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入围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海绵城市理论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地方海绵城市设施标准设计图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同时,天津市依托渤海之滨、津沽大地等地理优势,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就依托中规院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本文将以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湿地二期工程为例,探索海绵城市设计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对策,以期以点带面得将LID、将海绵城市、将景观规划三者有机融合的方式得以推广运用。
       
二、问题研究
        天津临港湿地二期位于天津港渤海湾,是填海造陆过程中出现的人造雨水盆地。本项目位于已建成一期湿地以南,四至范围为:北至珠江道、西至海滨大道、南至津晋高速东延线、东至渤海十路。地块总面积103公顷,其中包括现有绿化区域约32公顷及现状原生湿地71公顷。
        天津渤海湾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100多种水鸟创造了觅食、休息和繁殖的生态栖息地。每一年都会有大量水鸟来到这里,其中还有多个受国际保护的迁徙物种。但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候鸟耐以“歇脚”的湿地逐渐被道路、工厂、居住区所取代,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充分处理就直接输入到海洋。城市硬质面积越来越大,湿地生境越来越小,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功能锐减,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临港湿地二期的建设将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之“渗、蓄、净、用、排”功效,逐步达到湿地系统功能修复、鸟类栖息地保护、原海岸滩涂地恢复等功能。
       
三、对策分析
        湿地一期以“蝴蝶之蝶变”为主题,二期湿地则希望围绕“家园”二字展开规划设计及保护。在充分分析场地区位优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措施,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努力为候鸟提供一片栖息地,为城市生态系统打造一个“绿肺”,为公众提供一处综合性的开放自然游憩空间和观鸟圣地。
        合理分区。项目场地整体北高南低,据规上位规划、资源分布和建设理念,本案由北往南划分为三大区域:科普宣教区、恢复重建区、湿地保育区。科普宣教区面积为27万平方米,位于项目北侧,以月湖(直径190m)、科普建筑、环形游廊、堆坡造型等形式集中展示湿地、生态鸟类等自然环境知识,为游人最密集、访问最频繁的区域。恢复重建区面积为12万平方米,位于项目中部,以雨水花园、坑塘湿地、潜流湿地等生态修复为主体的多类型湿地群落区。湿地保育区面积64万平方米,位于项目南侧,主要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区。本区尽可能多得保护现状遗存的原生湿地、尽量少设置互动设施,减少外界对鸟类的干扰,边缘的防护林带大大减少了来自高速噪音的侵扰。

三个区域并非完全隔离独立,而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廊道、水动态堰流净化等相互紧密联系。一些生态斑块跨越各区,三个区域也拥有类似的湿地型基质。因此,从生态学角度看,三个区域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化场域生境,共同构筑了多样化的生境类型。
        科学建设。本项目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由中外景观规划师联合牵头,集合了水利、建筑、鸟类保护等多方面专家的特长,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为依托,通过水线梳理、绿廊融合、鸟类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和有序建设。1、水线梳理。“问渠何以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本项目水源充分利用项目东侧水渠中的工业中水和渤海十路收集的初期雨水,利用提升泵从园区东北角的假山跌水区引入,并导入月湖景观区。以上来水经过月湖、跌水堰、半人工湿地、环原生湿地水渠等一系列海绵设施,经长达3KM的沉淀、过滤、净化处理措施,最终由项目东南角的一处假山叠水再导回水渠,排向大海。水系在原生湿地区域四周环绕时,若水质理想,则可变废为宝,作为原生湿地区水源补给。2、绿廊融合;陆地种植区通常情况下大体上环绕在鸟类湿地保护区外侧的周围,通过在北中部精心打造10个功能主题各异的“园中园”,使湿地达到控制地表径流、涵养水源、丰富植物品种、提供大小型鸟类栖息地等功效。同时,通过人工驳岸、半自然半人工驳岸、自然驳岸及植被缓冲带等形式打造水陆交接带,科学合理布置园区各级园路、地堡、观鸟塔、滨水平台等设施,综合实现绿廊承载人类休憩、湿地修复和鸟类保护的功能。3、鸟类保护。利用湿地边缘缓冲区为滨鸟设计一个“开放观察区”,根据鸟类学家的研究,这可以使得鸟类及时发觉捕食者靠近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做出反应。同时,鸟类的“开放观察区”内的水渠和密集的植被也将进一步阻止人们和流浪狗靠近鸟类栖息地。综合鸟类专家意见,全园共设置五种类型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陆地森林区、北部芦苇区、湿地边缘缓冲区、滩涂湿地区和开放深水区。同时,综合滨海地区绿地建设经验,合理进行LID设施植物配置。在“水芝苑”浅塘区选用黄菖蒲、水葱、水生美人蕉等既耐水湿又耐干旱的湿地植物,在雨洪时期和干旱时期都能满足景观需要,且黄菖蒲能够富集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雨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在半人工湿地的缓冲区域选择马蔺、千曲菜、马鞭草等耐旱且喜湿润的草本植物为主导,很大程度上能阻挡雨水径流,拦截地表污染物,也达到丰富景观层次作用。

四、综合效益
        本次建设实践基于湿地基底现状,由一期“蝶变”延申为“家园”的设计主旨,依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首要目标是实现保护和优化设计,将城市雨洪问题纳入湿地设计之中,承载雨洪公园功能,成为城市多重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案。一方面,保护现有湿地,延续湿地功能,调节区域生态环境,使自然生境在城市中得到继续。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及工程手段,优化完善湿地分区,能够高效收集、净化、储存雨水,补充地下水源,缓解城市内涝(即构建海绵城市)。最后,设计成兼有鸟类保护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体系,实现保护、开放、建设各方面的多赢局面。
       

五、结语
        本项目是建立在滨海盐碱滩涂地上的一次大型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对沿海地区特别是滨海盐碱地区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巧妙构思、精心布局、科学施策,将本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好去处,成为融保护、开发、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邹萍秀,曹磊,王焱等.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J].中国园林 2019(8):72-76.
[2]成实.结合雨洪管理的城市设计探析[J].中国园林,2016(11):55-57.




作者简介:
尤再健 / 1981年生 / 男 / 四川人 / 硕士 /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高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