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及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5月第13期   作者:王加英
[导读]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涉及色彩、姿态、质感、体量、芳香等多重因素,
        摘要: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涉及色彩、姿态、质感、体量、芳香等多重因素,基于植物配置方法进行植被空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合理搭配,打造富有良性循环的人工植物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园林景观艺术观赏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要点分析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点与具体应用策略
        (一)植物配置要点
        1关注植物本身习性
        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植物本身习性、生长特点及生活环境特征,基于因地制宜原则,优先选取乡土树种,有效规避因引种、运输等引发的植物成活率下降的问题,保障植物成活率。同时,需遵守适地适树原则,依据栽植地自然环境特征选择植物种类,在保障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确保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绿化与美观效果,并注意尽量不选取有飞絮、有毒及有异味的树种与植物。
        2符合季节变化特征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关注季相变化,综合考虑不同植物在相同季节中形态、颜色上存在的差异及同种植物伴随季节变化出现的变化。并围绕功能性、设计需求、风格特征等层面科学配置植物,确保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均呈现出特有的变化,营造兼具生态效益与欣赏价值的植物景观。
        兼顾整体自然环境。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涉及到的整体大环境较为复杂,需兼顾绿化性质、周围建筑物使用功能、地形地势特点等因素配置植物。例如,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铺种草坪,在坡度较大的地块上栽植色带、花灌木;针对靠近路边的部位可种植低矮草花、地被植物,或铺种规格在40~50cm范围内的草皮,并留出透景线,借此营造出“步移景异”的绿化效果。还可结合不同植物对光的补偿点与饱和点的差异性,利用植物叶子、枝干塑造出光影效果,依据植物的光周期、耐阴程度合理搭配植物,创设出天然的层次感与景观效果。
        3强调平面空间界限
        通常在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上,可利用平面、高度与植物种类塑造出空间边界感,例如,在垂直平面上,通过调节植物的尺寸大小、疏密程度与种植排列形式,能够有效作用于密闭空间,突破实体空间局限,在有限范围内,营造出多种植物景观样态。在顶平面上,不同植物枝叶的高度、密度均会影响仰视视角下植物伸向天空的视线,进而作用于垂直面上的植物观赏效果。利用平面、垂直面、顶平面3个构成面间的组合、映射与变化,配合植物景观的差别化设计,营造出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封闭式及垂直空间等多种类型的空间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框景、抬高、假山洞等园林手法,创设微缩式的植物景观片段,运用绿廊、绿篱、花台等,缩短空间序列距离,压缩景深层次,起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欣赏效果。
        (二)运用多种植物种植形式
        1孤植
        孤植是指以树作为空间主景与目标点,用于凸显树木的个体美与观赏价值。通常宜选取较为名贵的树种作为孤植树进行种植,将其种植在宽广、开阔的位置,为树冠预留充足的生长空间与观赏距离,使树种与水面等其他平面达到视觉层面的平衡关系。
        2对植
        对植法指以构图轴线为基准,选取数量相同的园林植物栽植在轴线两侧部位,实现相互呼应的效果,常被应用于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两侧等位置。对植形式包含以下2种:一是规则式对植,选取种类、形体大小、数目均一致的乔灌木种植在中轴线两侧,适用于建筑物前方与广场、公园入口两侧等位置。二是自然式对植,即结合种植场所周围景观布局进行对植,常被应用在园林入口、假山蹬道两侧。
        列植。列植法指基于一定的株行距,将乔灌木进行成列种植,在视觉层面呈现出庄重、整齐的景观效果,常被应用于园林绿地、自然式绿地的局部。常用列植形式包含2种:(1)等行等距:种植点在平面维度上呈现为正方形或“品”字形,适用于形态较为规则的绿地。

(2)等行不等距:在行内的株距上呈现出疏密变化,在平面维度上呈现为不等边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常用于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的局部位置。
        3丛植
        丛植法主要选取2~10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较紧密地栽植在一起,强调加强树丛间的配合,以2株树丛配合为例,需保障2株树丛兼具通相与殊相,调和与对比,构成互相对立的统一体,协调好树种、平面图形、构图分割等关系。
        4林植
        林植指以成片的形式大量栽植乔木、灌木树种,构成林地景观。依据树林的疏密划分出以下2种类型:一是密林,其土壤湿度较大,地被植物含水量高,用于供游人休憩、散步,既可选取同一树种组成简洁、美观的纯林,也可以选取不同的植物品种,构成富于季节性变化、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混交林。二是疏林,其封闭度较小,通常与草地相连,树种具有树冠开展、树干粗壮、色彩丰富的特点,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
        5篱植
        篱植是指将树木以较大的密度栽种成长带状,构成绿篱或绿墙。利用篱植手法可形成一种天然屏障,起到围护、遮掩、装饰的作用,实现对园林内低层空间的分隔与重构。还可充当雕塑、石景等园林小品的背景,用于点缀园林主题,营造区域小生态系统等。
        二、兼顾植物配置观赏要求
        增强色彩美。通常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对于人的感官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需注重植物色彩的协调搭配,并关注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变化特征,将冷色作为秋冬园林的主色调,将暖色作为春夏园林的主色调。同时,在植物配置时需坚持变化与统一原则,确保在树形、色彩、线条等造景因素上均呈现出一定变化,将主色调花卉、植物进行集中种植,便于统一色块,增强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例如,选取1m高黄杨球、3m高红叶李、5m高圆柏、10m高枫树进行搭配组合,营造出高低相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园林景观,进一步增强植物配置的整体效果。
        (一)展示形体美
        园林植物大体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木本植物,包括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乔木及灌木;另一类是草本植物,包含花卉、草坪、地被植物等。从形体特征角度进行观赏植物分类:一是尖塔形,以雪松、南洋杉等松柏类植物为代表,这类植物具有基部大、顶部尖的特点,在视觉层面给人以轮廓完整、先锋之感。二是球形、半球形、卵圆形,这类植物轮廓较为圆润,例如,馒头柳、非洲茉莉等。三是匍匐形,这类植物通常伏地生长,例如,炮仗花、马缨丹等。
        (二)营造生态美
        通常在园林景观设计上,重视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利用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的搭配组合塑造出最佳观赏效果,创设天然的风景线。在观叶植物的选择上,不同植物的叶子颜色具有延伸性、季节性变化特点,包括红叶李、竹芋、芦荟、万年青等,此类植物既可用于衬托、点缀花朵,同时也可作为主要景物,具备良好的观赏效果。在观花植物的选择上,可选取珊瑚藤、风铃木、黄槐、凤凰木、鸡蛋花等本土植物,此类植物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力,能够有效延长观赏周期,保留较为持久的观赏效果。通过将常绿树种与观花植被相结合,有助于营造天然的生态园林景观,且减少园林成本,实现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园林绿化效果与城市整体形象、建筑居住环境质量存在密切关联,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需遵循适地适树、远近结合、速慢生搭配、季相变化等原则,结合景观设计需求灵活选择植物种植形式,优先采用乡土树种,发挥景观欣赏与生态环保价值,系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鲁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