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却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问题,而环境监测可以指导生产和生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以环境监测为核心,首先介绍了工作特点、流程、分类,指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然后阐述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不足和改进策略,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管理;改进措施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生产性。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基础,数据的获取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二是综合性。监测技术方法多样,如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监测对象复杂,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只有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才能从监测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三是追踪性。环境监测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数据质量。要想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对监测过程进行追踪管理。四是连续性。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过程,监测工作只有连续开展,才能获得大量数据,分析出环境变化规律,为评价、预测工作提供支持。
1环境监测的流程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是:收集资料信息,如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城市人口分布、污染排放情况等;制定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案,确定监测项目、时间、频率、方法等;实施监测方案,包括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等内容;制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控制工作;数据处理;做出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按照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和物理污染监测。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2.1设备因素
环境监测中,监测设备是必要的工具,且设备自身的性能、质量决定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想提高监测质量,人们就必须做好设备的保养、检修工作,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监测设备也在更新升级。如果使用的设备不够先进,就会阻碍监测工作开展,出现问题后维修时也会面临诸多困难。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关注市场动态,了解监测设备的性能、质量、生产厂家,结合监测项目的需求,合理选择设备。
2.2技术因素
环境监测具有连续性、复杂性,主要包括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分析、出具报告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均会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对此,只有严格执行监测标准规范,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并全程落实监督措施,才能提高监测质量。
2.3人员因素
技术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经手人,不论是采样、实验室检验,还是数据分析、形成报告,均离不开人。环境监测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调查显示,部分监测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目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不足之处
3.1现场采样问题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机构往往注重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忽视了现场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就可能出现多种问题。其一,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由于研究力度不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低,甚至流于形式,难以指导现场采样工作。其二,环境不同,采样工作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同,对现场条件的分析不到位,盲目选择采样点,采集的样本无法代表整个环境。其三,人员配置不当,采样工作量大、技术人员少,为了完成任务可能忽视规范标准,因样本质量差,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
3.2监督管理问题
以大气监测为例,目前以项目监测为主,监测工作具有区域性。实际项目开展期间,由于监督职责不明确,监督工作处于真空状态,导致执行漏洞发生,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差异明显。以小型环境监测机构为例,为了降低人力管理成本,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只体现在口头上、墙上,却没有在监测过程中落实。即使监测工作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处理。
4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改进策略
4.1注重采样环节
现场采样时,首先要编制采样方案,作为具体工作的指导。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了解现场环境条件,明确工作重点,从负责人选择、任务分配、采样点设置、设备选用、样品保存等方面入手。编制采样方案时,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针对空白样、平行样进行控制,并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能正常运行,误差处于允许范围内;采样现场和污染源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合理配置人员,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和职责等。最后是样品的运输,应该根据监测项目添加固定剂;需要冷藏的样本,全过程均要冷藏处理;采样完成后,检查样品的完整性,及时填写监测任务表,形成一手资料。
4.2更新检验设备
随着监测项目增多,检验设备也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监测工作需求。其一,要确认检验设备的性能,包括核查、检定、校准等方法,测定设备的量程、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重现性等指标。其二,如果是国家标准仪器,可以参考国标进行检定;非国标仪器则结合厂家要求、监测项目进行检定。其三,对于监测机构而言,检验设备应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设备的性能使用情况和管理人员的薪资相挂钩。其四,注重技术研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检验设备进行更新,实现监测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4.3加强耗材控制
环境监测期间,没有特别说明的试剂,一般要使用分析纯,标准物质则使用优级纯、高纯、基本试剂等。针对耗材进行控制,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对于关键的试剂,要进行验收确认;具有毒性的试剂,要加强安全管理;标准物质则要建立台账,采用期间核查方法,进行妥善保管,避免影响质量。此外,标准溶液需要配置的,要求现配或按照规范要求保存,处于有效期内。
4.4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室要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第一,建立环境监测信息数据库,突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更加完善的监测报告。针对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整个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第三,建立内部管理责任机制,将实验室管理责任细化到人,增强人员的责任意识。
4.5健全监督体系
第一,建立全程监督体系,注重设备、技术、人员对监测质量的影响,明确常见的风险要素,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以设备为例,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更新升级,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对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强化现场监督,实现质量控制现场监督的常态化,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将信息技术、现场监督相结合,避免留下监督死角。
4.6培养专业人才
要想提高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素质,人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要落实培训工作,采用座谈会、讨论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设备,通过老带新培养模式,实现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全面提升。其二,创新人才引进制度,适当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优先选择高学历、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三,要从奖励机制入手,落实绩效考核制度,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如精神表扬、物质奖励,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结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既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依据,也和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分析可知,设备、技术、人员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只有注重采样环节,更新检验设备,加强耗材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并培养专业人才,才能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君.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策略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3):128-130.
[2]杨林.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45-146.
[3]阎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策略分析[J].绿色科技,2019(1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