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黎春平
[导读] 加强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推进小学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及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将结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讨如何建设小学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黎春平   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加强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推进小学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及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将结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讨如何建设小学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44-0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挖掘人本身具有的积极优势和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一般而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方面。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包含了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及物质文化。
        南宁市南湖小学“点亮教育”校园文化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内核,重视教师对学生点拨、点化、唤醒“点亮”,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闪光点,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面向全体,将建设性、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塑造以及自身潜能的挖掘,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积极心理学认为,就个体而言,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对于组织而言,则要积极为个体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实践与探索围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展开。
        (一)以人为本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校园文化,打造特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学校秉承“以智慧心,以文化人,点亮生命”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关注生命,内涵发展,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为办学目标,用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成为志向高远,品行规范,身心健康,智慧灵动的人才。总之,南湖小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透和应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增强积极情感导向,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完善学校制度文化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能提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人性要素,尊重师生个人的合理需求与情感体验,通过学校管理制度、教师教研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师生评价制度等特色的激励机制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实施“师表工程”“师能工程”“骨干工程”“青蓝工程”,改革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多角度多把尺子去衡量教师的工作。良好的制度及其执行,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积极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环境积极熏陶,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优化建设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学校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增强物质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学校的校园环境经过精心设计,建筑、色彩、布局等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点亮教育”育人的理念,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让校园的一面墙、一个橱窗都能给师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建设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让环境能够愉悦师生的身心,陶冶情操,激发上进心,促进求知欲。
        (四)培养积极人格品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建设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表现,它主要包括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学生在课外为了丰富课余生活而展开的业余活动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有着潜在能力,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中,以引导为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充分尊重师生的自主性,以引导师生将最大潜能发挥出来为主要教育目标,而不应是强制性地进行管理。紧扣“点亮教育”这一学校文化核心,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教师、学生、家长的校园生活内容与模式的优化为切入点,以深化改革、点亮品牌为目标,进一步培育教师“博雅”文化素养内涵和课堂“善教”艺术,开展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整合探究与实践,锻造南湖“博雅?文化行”品牌;丰富优化南湖“四季一行动”等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与模式,凸显其特质,锻造“点亮?教育”主题下系列活动品牌,通过“博雅?文化行”教师主题活动、“点亮?品行?南湖好孩子”学生规范行为养成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四季一行动”——爱心公益行动、读书季、心理辅导季、艺术季、科学季、体育季等,丰富校园生活,培育学生核心发展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 -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基础的“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促进。因此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点亮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使校园文化更加丰盈而又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娟.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2):487-489.
[2]费晓璐.公安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培养一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 商业文化,2011(10):235.
[3]罗婷,赵淑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阳光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13(2):95-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