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东 德州市禹城市齐鲁中学 山东 德州 251213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情境教学是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将枯燥僵硬的数学符号形象化、形象化,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心理功能,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立体化目标相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性和整体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05-01
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和合作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是生活高度化的概括。只有基于生活化的教学,才能让数学知识原汁原味,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注和思考,使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数轴”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李强家在学校东面500米处,王明家在学校西面300米处,如何画出这一情境?这一生活化的问题立刻引发学生的强烈关注,他们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想到在一条线段上表示这一情景,并在线段上选取一点为学校,根据左西右东的画法,在学校的右边取点为李强家,左边取点为王明家。“如何能体现出他们距离学校的远近?”这一问让学生茅塞顿开,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稍加修改,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把学校所在的位置定为0米处,在它的右边测量5厘米标注李强家,左边测量3厘米标注王明家。这样关于数轴的基本图形就形成了,教师再稍加提示,学生就可以顺利得到数轴的概念。这样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总结,从而增强生活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再如在学习“正负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天气预报引出关于负数的学习: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就可以想到3℃表示零上3摄氏度,而对于-3℃,他们却不得知。但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多多少少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它的含义。在教师的鼓励和提示下,有的学生能够想到它表示零下3摄氏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揭示负数的本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疑惑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对问题产生好奇,并在问题的驱动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乘方”一课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张厚0.1毫米的纸张,对折几次后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刻在学生中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无法做到的。为此,教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纸张对折一次后高度变为2×0.1,对折27次后高度变为27个2相乘,再乘以0.1毫米,得出最终数据为13421.7728米,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43米。教学到这里,学生会提出,27个2相乘写起来太麻烦了,有没有简便的写法?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乘方的相关教学内容。学生怀着兴趣、好奇、疑惑,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通过图画、声音、音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情境,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在学习“点、线、面、体”内容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点、线、面、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凭空想象这些结论,因为这些过程很难直观呈现给学生。但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很强的空间思维,对有些过程很难全面有效地想象出来,进而阻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考虑到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笔尖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运动的过程,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个个笔尖点过的点组成了一条清晰明了的线,有直线,也有曲线,还有汽车雨刷反复运动中形成平面的过程等。通过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创设合作情境
在教学时,当遇有重难点知识或学习任务较多,学生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单元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学习,能够熟练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建立统计的观念。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校学生喜爱的课间活动及本班近视的人数。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有负责问卷调查的,有负责整理数据的,还有负责制作表格的……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当调查的范围较广时需要抽样调查,并且抽出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层次性,而调查的个体数量不大时就需要全面调查,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展开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画出统计图,如想要表达出数据的变动情况就需要画出折线统计图,想要看出各部分的比重就需要画出扇形统计图等。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
总之,情境教学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对于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地感受、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使初中数学教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8(52):127.
[2]徐霞.初中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 2019(35):27-28.
[3]胡国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