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马加伟
[导读] “历史教育不仅表现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给人以人格的熏陶。”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生命质量,使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有所体味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史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使得两者水乳交融,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体现新课程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特点。

马加伟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  679100
【摘要】“历史教育不仅表现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给人以人格的熏陶。”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生命质量,使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有所体味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史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使得两者水乳交融,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体现新课程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特点。
【关键词】文化史;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08-01

        (一)将文化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结合起来
        文化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历史学习是有用的,是可以促进生活幸福的。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上下功夫。教学主题确定得好既体现了对课标精神的把握,也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深挖,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纷繁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反映知识间内在联系、异同的结构,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徐赐成老师设计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一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虽然这节课依据的教材是岳麓版,但仍然给我们以借鉴。徐老师将课文内容概括为“为了幸福”,以“寻找人类幸福感”为主线,从“探究世界本源”“探究社会关系”“探究人的内心”等方面将“水是万物的本源”“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柏拉图正义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追求”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为了什么?“人”活着又为了什么?用古希腊哲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为了幸福。希腊先哲的思考给人们讨论和洞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帮助。人因不知道不熟悉感到不安全甚至恐惧,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源’告诉人们自然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它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有助于消解人们面对自然时,因不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全感。智者学派重视人的认识和判断,在辩论中、演讲中、发家致富以及建功立业中体会到生活的价值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重视知识以及道德的力量,这可以给予人们追求真理、服膺道德的信心,帮助人们感受到向上向善、浩然正气予以自身的力量感。按照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勾勒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条线索,即安全感——价值感——道德感——追求人类生活的幸福感”。[1]在这样的思路下,徐老师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资源,设计了一堂容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好课。通过这节课,徐老师给出了他对幸福感的认识:安全的生活是幸福的,自我创造的生活是幸福的,有道德感的生活是幸福的。可以说,徐老师的课做到了思想史内容的生活化理解。文化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注意对“普世价值”的关注。除了“幸福”,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自由”“平等”、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卢梭对“理性”的质疑等都是不错的教学角度。徐老师的课启示我们在确定教学主题时,要注意回应学生普遍关心或困惑的问题。任鹏杰老师主张历史教育要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服务,徐老师的课告诉我们这是可以做到的。



        (二)眼中有“人”
        我们看到,必修三是以人物为核心来进行编写的。历史人物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将变成抽象的模式。文化史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只有“思想”没有“人”的问题。历史教学应承担起为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提供人生借鉴的责任。这需要历史教师认真挖掘历史人物,做好历史人物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提供借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努力寻找历史人物与学生的契合点,进而使学生与历史人物在情感、思想、灵魂上有所碰撞和沟通,建立起对话的桥梁。由于文化史教学所涉及到的人物都是文化天空上的明星,加上时代的原因,学生很容易感到隔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拉近历史文化名人与学生的距离。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应沦为说教,讲好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讲宗教改革时,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马丁?路德。
        历史是面向人的教育,最不可或缺的正在于讲人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需要有教师自己对人物及其思想的感悟,有自己对历史人物个性化的认识,需要教师建立起自己与历史人物的精神联系,与历史人物灵魂上的沟通。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何以感动他人?自己都没有感悟,何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历史人物教学,笔者以为需要把握以下要点:分析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看到形势、处境对历史人物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成败得失、是非善恶产生的影响;“今非一定胜于古”“古非一定不如今”,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求全责备;有意识地从人性深处那些看不见的微妙角落去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言行;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突出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要辅之以道德维度,有爱憎分明的情感;突出特定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人性;突出历史人物也曾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期待有失望,也会面临两难困境的活生生的“今人”“普通人”;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细节,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富;做到“轻重有别,详略得当,不枝不蔓。”[2]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历史教师眼中除了有“古人”,还得有“今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做到眼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要求教师眼中要有学生的高考,看到学生应对高考的不足。学生具备的学科能力难以有效应对高考,主要是因为历史的分析与解释、运用与表达能力相对低下,突出表现在:“第一,不能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张冠李戴;第二,不懂材料,不能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第三,限于细节之中,不能在事物的众多联系中把握主要的、本质联系;第四,准确表达能力较弱。”[3]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症下药,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综上,马克?布洛赫认为:“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 历史教学要注意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帮助他们体味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2:17???.
[2]赵恒烈,马执斌.试谈历史教材中写人物的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6.
[3]张静:《对学生历史探究学习的研究》,张元,蔚忆梅:《学生如何学习历史一一历史的理解与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12: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