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音乐课如何构建师生情感交流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王君婷
[导读] 新形势下,学生的认知在不断发展,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学生的认知在不断发展,教师如果用老一套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的话,那就会有学生眼中的代沟出现。这会影响音乐课堂上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何达到情感交流,达到共鸣乃至升华就是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 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共鸣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水平也日渐提高,我觉得这不光是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中开设音乐课在于让学生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真理所陶冶、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态度,为其终身吸引醉,利于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境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这一切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乐的兴趣。我觉得这一切的根本在于在短短的45分钟是否能与音学生达到情感的交流。中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少年期,音乐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交流,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在不断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又给老师提出什么要求呢?我觉得首先先要了解中学生这一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少年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将影响着学生本人今后乃至一生的音乐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在迅速发展,要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就应该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生理发育的突出特点是进入青春发育期。不但体态、生理机能等都趋向于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易于分心,且自觉控制情绪、支配行为的能力不强。这给学生情绪、情感以及在神经结构机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变化。这么多的变化,使学生 在心理发展的时期成为一个矛盾体。国内外有的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否定期”“反抗期”“危险期”。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对音乐教育影响为 :
        1、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归纳并得出结论。在音乐教育中特别体现在诸如音乐知识方面的学习,学生能够总结音乐规律并能在现有基础上举一反三。
        2、感知能力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对音乐音色组合等能感受到并产生兴趣。中学生在听觉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调式辨别能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音乐记忆能力明显提高。这是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4、音乐情感反应达到最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且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使学生不仅善于联想,更喜欢想象。在音乐中,把自己的乐与愁与音乐想象很好的结合起来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条件。

综上所述,中学生这一阶段是进行音乐教育活动的最佳时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意志力、自觉性不断得到发展与增强,以及个性的初步形成都为音乐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时机。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如此好时期,无疑使音乐教师自身各方面面临挑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数据,中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教师所具备的特征是:尊重学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耐心平易近人、活泼大方、幽默诙谐这都说明了当代中学生更重视教师的心理品质,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重视教师的知识结构。要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也必然要求音乐教师在心理品质等许多方面加强完善。
        1、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质。
     教师本身应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所从事的的职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乐观开朗,崇尚师生平等,互尊互谅等心理人格。或许字里行间很普通,但是要很好的做到且日复一日的加强完善需要的是音乐教师的爱心持续,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继而自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影响其一生对音乐的感受。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这是至关重要的。
    2、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稳定性等原因,要求音乐教师自身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如此一来,学生在情感上对于老师的情感关注会更多,当然这只是起到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自身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有效学习音乐,更高关注音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因为音乐课是提高音乐素养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放松”课,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课堂纪律把控能力。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音乐素养体验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音乐素材,介绍并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再次创作,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世界,感受学生所想所需。
        4、要与学生同俱进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现在喜欢交流哪些话题?他们喜欢那些类型的歌曲,我们都要有所了解,不然这一切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影响预定的学习效果,还会形成对音乐的错误判断乃至影响其一生。
        可见,一个音乐教师如何胜任工作,如何与学生达到情感交流,共鸣都受到多种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但要在专业等方面加强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质、心理人格魅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只有首先自己做好才能得到学生爱戴,才能得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哈罗德·F. 艾伯利斯 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