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融德育于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使教师把握学生发展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本人从教学内容、言传身教和教学活动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将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融入策略
拥有健康的体魄,便于学生们实现良好的身体发育;拥有良好的品德,便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既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拥有良好的品德。就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立足体育学科特点,采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塑造健康体魄,但是,却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道德品行发展不足,出现了“瘸腿”发展问题。面对此问题,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使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塑造良好品德。
一、设计教学内容,融合德育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的依据。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之所以重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魄,是因为教师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反复地对学生们进行训练。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所以,立足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在组织小学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既要透过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内容,还要回归现实,开发德育内容,将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获取知识,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塑造良好品行。
比如,体育是一项需要反复操练的教学活动,不少小学生因长期受到家庭的呵护,不愿意吃苦,总是逃避各种训练。针对该情况,我回归生活,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足球、篮球、跳高、跳远、排球等体育项目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视频,将其作为德育资源应用到课堂上。具体地,在组织排球训练活动的时候,我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中国女排运动员每天参与训练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们看到,女排运动员每天在一次次蹦起、接球、击球中,坚持不懈,就算摔倒了,也不会放弃,爬起来,继续训练,无形中为女排运动员的精神所感染,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减少不良行为,努力训练,久而久之,可以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师言传身教,渗透德育内容
教师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与此同时,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自己的榜样,通过与老师互动,不自觉地模仿他的言行举止。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在组织小学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言传身教,践行良好道德行为,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使学生们通过与教师日积月累的互动,受到良好熏陶。
比如,在我执教班级,有不少学生时间意识较差,每次上课铃响之后,才慢慢悠悠地走到操场,而且,不以迟到行为为耻,反而,将这种行为当做是特立独行的,洋洋自得。在站到队伍中的时候,与周围的学生窃窃私语,严重地扰乱了课堂秩序。针对该情况,我对这些学生反复地进行了说教,效果不大。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我转变方法。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我都会站到操场上,等待学生。当学生们站好队伍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一起按要求站立。眼睛盯着那些迟到的学生。在我和其他良好行为的示范下,原本总是迟到的学生,慢慢地可以按时达到操场了,也可以按照要求站队。同时,在发现有学生迟到之后,我会要求这些学生轮流地担任本班的体育委员,组织常规活动。在责任的驱动下,他们自然会天减少不良行为。
三、组织教学活动,践行道德行为
体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且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实施理论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机械说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反复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无趣。所以,在做中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用活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用活动驱动学生切身体验,使学生通过经历活动,扎实掌握理论,获取技能。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乏德育因素,所以,组织教学活动,还便于学生发展道德品行。
以前滚翻为例,掌握前滚翻技巧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们观看视频,合作分析视频中的前滚翻画面,交流总结前滚翻技巧。通过如此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前滚翻知识,且发展合作能力。之后,我则继续组织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们互相监督,互相指导,对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应用,通过不断的操练提升动作技能水平。在学生们经历了反复训练之后,我组织小组竞赛活动,评出动作技能标准的一组,给予鼓励。如此便于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且自主锻炼。
总之,在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挖掘德育资源,言传身教,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冬霞.触动孩子的心灵——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J].知识文库,2018(23):90.
[2]赵志友.汇德于行,融品于动——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上),2018(1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