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3203231975XXXX6688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的归纳化收集与分析领域是一个质的促进提升,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空前的重视,同样对于城市规划以及生态城市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便是根据大数据以及环保方面建设作为基础,针对其对于城乡建设在生态城市方面的建设发展做出具体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研究分析
1导言
生态城市是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所衍生出的新型社会关系,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为基本前提,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与自然相协调的效果。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可为一体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2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解
2.1生态城市以互联网数据分析为底层架构
生态城市之所以以生态命名,除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相关方针有关,更是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完整性,其建立的底层架构为数据分析,这是基于时代发展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现今社会发展要求所有行业都要有转型才可以跟随时代发展,互联网时代无形之中便将很多行业都带上了互联网技术的要素,即对于许多领域都赋能互联网基本特性,这一点从某些方面算是社会整体的一个变革,但是对于很多行业也是一个挑战,而互联网发展到了后期,不仅应用于各个领域,还是一个综合+的变化,譬如将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综合为生态城市,便是具体例子。
2.2生态城市以空气质量处理为主要功能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领域飞速发展,自然包括一些重型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这类企业排放危害环境物质很多,并且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提升,私家车的应用排放尾气也愈加严重,生态环境应用的功能之一便是处理此情况下的污染,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正是基于这一点,生态城市应用于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特质,并且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去,而基于处理环境问题的生态城市发展正是人们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一种新表现。
城市规划更是一大热门,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的智能规划,科技计算能力成了诸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需求,一方面其结合了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特性,实现对于城市系统平台技术再精细化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于城市资源的整合与用户使用快捷性方面也提高了一个台阶,对生态城市建设处理空气质量有着巨大作用。
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合理设计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主旨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规划层面上,要从城市的特色出发,明确规格与建设的侧重点,提出特定阶段内的城市发展目标,充分彰显出城市的特色。在设计层面上,要高度注重城市景观与产业结构的融合,并合理规划住宅区,以“为市民提供舒适居住空间”为前提。根据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景观设计要围绕自然景观而展开,如道路两侧景观的规划要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在空间上形成协调关系。从园林设计来看,针对存在江河湖的城市可在其两畔打造城市公园,发挥出自然资源的价值,使其融入至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中,此后再融入城市文化,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关于工业领域的发展,尤为关键的是可持续循环理念。此外,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创建环境测评体系也至关重要,通过此手段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更好地消除环境污染现象。
3.2优化产业规划水平
工业是助力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为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则要针对传统的工业产业结构采取优化策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遵循科学、低污染、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规划中,要对工业的区域划分形成科学的方案,将产业与住宅区有效分离。主城区是市民生活的主要空间,要求高污染产业远离主城区。在工业厂区的规划工作中,风向是重点考虑因素,应尽可能消除工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且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城市可视为综合发展体,因此要兼顾经济与环境的双重要求,在二者间寻找均衡点,摆脱单独在某一领域发展的局限性。
3.3重视交通体系规划
交通是城市的主动脉,具备高效运行能力的交通体系是提升城市发展速度的关键。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多,因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车持有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带来道路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且车辆行驶产生的尾气污染也尤为严重。因此,若要建设生态城市,交通体系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生态城市发展助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形成科学规划方案外,还要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应养成公交优先的出行理念,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引导,特殊情况下可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经上述多条途径打造成熟的城市公交系统,有效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3.4完善城市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中,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仍无法满足现有城市发展水平,需不断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污水处理方面适当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在环境卫生方面,采用多种垃圾处理方式,将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各个城市需建立自己的垃圾分类体系,完善并推动垃圾分类的各项制度。规划中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疏通现有城市排水通道,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
3.5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现阶段,市民对城市品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这一层面,绿化建设已然是评定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需形成科学的绿地布局方案,尽可能提高绿地利用率。根据城市结构布局特点加大绿地建设比例,采取点、线、面相串联的方式,形成绿地结构。以不影响城市自然布局为基本前提,适当融入人文景观,结合城市发展状况,通过妥当的方式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提升城市建设的协调性。此外,居民住宅区对环境要求相对更高,可采取设置绿地的方式使住宅区与产业园区分离,在保证城市建设的前提下形成完整的生态连廊。
3.6积极普及绿色运动
绿色运动最初盛行于西方国家,通过绿色理念的引导作用,深度整合多个领域知识,其中较典型的有绿色资源的正确运用,此方式是减少煤炭使用量、提升环境效益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以风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生产形式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在为人们提供电力服务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此外,工业发展也要融入绿色理念,在其引导下改进产品生产模式,提升其环保效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3.7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根据我国城市分布特点,大部分采取的是依山傍水的发展模式。在展开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时需要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下,形成的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具备极为可观的调节能力,是改善环境状况的重要帮手,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生态城市发展事业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形成规划方案后将其落实到位,要加大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应当明确的是,依托人工力量创建的生态环境虽然可行,但实际应用效果远落后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原始生态系统是基本出发点,根据城市建设状况寻求结合点,以合理的方式适度开发原始生态资源,采取有效的人为保护措施,在维持原始生态面貌大体不变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助力,最终提高生态城市的建设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便是笔者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希望本文对相关工作者有着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政霖.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江西建材,2019(09):73-74.
[2]马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分析[J].智能城市,2019,5(18):127-128.
[3]潘厚旭.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探析[J].居舍,2019(27):90.
[4]郭冰.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