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现代墓园在城市周边开发,满足社会公众墓葬需求,多以企业性质经营的大众墓园为主,我国现代墓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当代殡葬习俗一直受到传统殡葬文化的深刻影响。对现代墓园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以及文化内涵的拓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将为我国西部地区公墓建设汲取大量经验,将墓园向城市公共空间转变的道路上发掘新的可能。
关键词:现代墓园;景观规划;公共空间
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令人讳莫如深的场所,长久以来,我国不同的地区沿袭着不同的丧葬习俗,其中以土葬最为普遍。我国的墓葬文化受到传统思想的巨大影响,儒家的孝道、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轮回、基督教的灵肉合一等等文化、思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文化,发展出了轮回、成仙、永生等中国人的生死观。
在墓园景观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国墓园也没能体现出传统山水园林风格,在墓地的规划布局上也是非常刻板,历代帝王和臣民的陵墓绝不相同,帝王陵墓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风景别致;而臣民的陵墓却简单无规模,而且常常把最恶劣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不愿涉足的偏壤地带留作墓地。因此在古典的东方文化意向里面,墓冢给人留下荒野、阴风、黄沙、蒿草的印象,让人不寒而栗,避而不及。
公墓在我国建设已推行多年,火葬在城镇地区已经基本替代了土葬成为主流,公墓也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然而,传统公墓大多形式、功能单一,多依山而建,呈台阶状布置。墓穴排布较为紧凑,墓园内道路基本以满足祭扫需求为主,基本不具备公共景观属性。再加之我国封建文化对墓葬的诸多避讳,目前墓园在我国几乎不具备环境亲和力,难以起到观赏与游憩的功能。我国现代墓园建设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现行的很多规范也相对笼统、粗略;虽以西方生态墓园建设为参照,但受到传统文化理念的约束,导致多数既成项目还停留在“只得其形,不得其意”的层面,中西部地区在现代墓园的建设实践方面经验更是欠缺,形式也多停留在对东部地区的模仿上。如何在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生态、景观功能,融入城市公共环境,是摆在我国现代墓园建设实践面前的问题。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我们倡导绿色城市、生态家园,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上建造园林,而墓园在我国却从未以公共园林景观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随着现代殡葬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对墓园的文化定义也由此开始碰撞,公墓开始慢慢朝着公园的方向发展,我国的个人祭祀活动在未来也有望向着附带休闲属性的方向转变,成为现在人减压抒怀的一种方式。城市墓园不仅在景观属性上逐渐由传统纪念性向公共空间功能性转变,同时文化属性也悄然发生社会化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墓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在景观规划上令墓园从肃穆的单一特征跳脱,使其具备城市园林的属性,是目前我国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亟需探讨的问题。
墓园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和纪念意义。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是我国古人遗留下来的宗教和墓葬习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后人非常尊重这些信仰和习俗,并且一直延传至今。而这些文化内涵在现代墓园的设计中,又具体以墓园布局、墓碑雕塑等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影响着墓园的形态。同时,由于墓园在文化上的定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墓园的思想认知,墓园属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就是其文化属性的转变。
此外,墓园作为一个生死对话,承载记忆与追思的场所,纪念性特征明显。人们用丧葬、祭祀等活作为连接生者与死者的纽带,渴望体会到崇敬、归属和宁静的感觉,这也直接影响着墓园的景观设计和环境氛围。
现代墓园中的功能渐渐多样化,但是祭扫活动依然是其非常重要的功能。墓园在建设选址、规划设计上均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在选址方面遵循我国传统风水文化理念,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然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遵循科学原则,去除封建迷信的糟粕,从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将传统文化与墓园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同时,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内涵,在园区开辟宣传和弘扬的场所,用文化旅游资源的形式,使现代墓园成为一个融入文化艺术和园林景观的公益园地、纪念场所和教育基地,真正拓展园区的功能。
墓地在东方文化中,是灰暗苦难的形象,而在西方世界里则宽敞明亮。前者是阴森,是僵滞,后者是庄重,是肃穆,静雅生动得多。怎么样吸取西方墓园的发展经验,怎样把中国传统造园的经典融入到墓园规划中,怎么样在不违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将生者和死者拉得更近……现代陵园的发展也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陵园不能再只给人阴森的感觉,更多的应该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陵园绿地化,同时也是生者从中获得崇高启示与人生感悟的哲学空间。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德喜著.中国丧葬建筑文化[M].哈尔滨出版社,2009.
[2]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埃德温西斯科特.朱劲松,林莹译.纪念性建筑[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何晓听.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6.
[6]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8]安迪克莱登.变革中的墓地景观:英国墓地设计与管理的新发展[J].风景园林,2008.4
[9]郭戈理.论纪念性建筑的“场所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1998,12
[10]杨宝祥.殡葬园林景观空间性格与序列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