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唐磊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唐磊
[导读] 摘要:生态建筑理论能够为住宅建筑设计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身份证号码:13082819860504XXXX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生态建筑理论能够为住宅建筑设计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从生态建筑理论出发,通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建筑使用功能需求,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建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应积极推广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住宅建筑设计;应用
        1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在长期研究与应用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本质是对健康与舒适的追求。有效应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基础是应用清洁无污染的建筑材料,这能够保证住宅建筑空间具有较高的空气质量,提高住宅建筑的宜居性,人们生活在清洁环境中其身体健康也会得到改善。为了设计更加舒适的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必须重视研究与分析客观条件,从住宅建筑区域自然条件入手合理设计户型,科学布置平面空间,强化住宅建筑的光照条件与通风条件。除此之外,生态建筑理论还有更高的追求,即“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契合。基于这一更高的追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遵循区域原生态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美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满足居民应用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建筑内外和谐度,以使住宅既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2生态建筑理论下建筑住宅的基本设计原则
        建筑住宅设计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基于提高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角度,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从生态建筑理论内涵出发,严格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结合实践可知,在设计时,应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及与时俱进三个角度进行原则把控。首先,生态建筑理论更加强调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要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地质与气候条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筑住宅设计,包括光照设计、通风设计等,确保设计完成的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次,在设计时,生态化设计也需要关注人们的使用需求。当前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关注住宅的生态效益与宜居性,因而在设计时,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将人作为建筑主体,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双向互动关系,充分关心人和尊重人,在创造城市空间与住宅空间时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最后,在生态建筑理论下进行建筑住宅设计,设计人员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善于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建筑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合理影响新技术与新材料,从环保、节能、舒适的角度出发更新设计内容,遵循相关法律条文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工程质检人员预期。
        3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3.1建筑布局
        在住宅建筑空间布局设计方面,不仅要考虑建筑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还要基于观赏性方面需求的考虑,提高居住者满意度。建筑空间布局对建筑局部微气候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如果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可能会出现“热岛”现象,导致建筑局部热量集中,温度过高。因此,在建筑布局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区气候特点、常年风向变化特点,对建筑朝向、高度、密度等进行合理设计,营造良好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为了满足居住者的景观观赏需求,在建筑布局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体、植物景观等,使居住者可以足不出户的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身心舒适度。一名出色的生态建筑设计师同时也应是一名环境设计师,只有充分把握好环境特点,并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才能达到生态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要求。
        3.2通风设计
        通风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环节,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室内温湿度调节有重要帮助。相反,如果不能满足居住着的基本通风需求,则会增加空调、新风机等设备的使用需求,进而增加建筑运行能耗。

在生态建筑理念的指导下,住宅建筑通风设计需要具体分析不同气候的风向特点,根据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对自然通风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夏季室内环境潮湿,需要加快空气流通,满足居住着的通风换气需求。冬季时气候寒冷,则需要控制室内外空气交换,提高门窗结构的密封性,避免对室内温度环境造成影响。在通风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合理设计门窗结构、尺寸及打开方式。同时将自然通风与设备通风方式结合起来,以自然通风为主、设备通风为辅,在满足居住者需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
        3.3采光设计
        建筑采光设计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线,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同时也需要兼顾遮阳结构的设计,避免因光照过强,破坏室内温度环境的舒适性。在建筑采光设计方面,可以采用建筑模型分析方法,将建筑BIM模型与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模拟自然采光条件,判断是否能够满足建筑的采光需求。具体包括采光面积分析、平均光照时间分析等,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调整。在建筑遮阳设计方面,可以采用百叶窗、活动遮阳板等可变化的遮阳方式,根据自然光照变化及居住者习惯,随时进行调节。在合理的建筑采光设计方案下,可以最大化的降低照明能耗,同时可以提升居住者舒适度。
        3.4外围护结构设计
        在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方面,主要通过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的选用,以及建筑外墙窗体结构的设计,提高建筑自身保温隔热性能,避免出现雨水渗漏等问题。外围护结构设计对建筑使用性能有直接影响,如果保温、防水材料质量偏低,会严重影响居住者正常生活。在生态建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保温材料和防水材料时,应优先选用环保材料,比如保温材料可以选择陶瓷保温材料、岩棉材料、玻璃棉卷毡等。同时应确保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符合建筑设计要求。根据相关标准对建筑保温材料防火等级的划分,具体包括A级不燃材料、B1级难燃材料、B2级可燃材料、B3级易燃材料。目前一般要求住宅建筑使用B1级及以上的材料。此外,还要合理设计施工方案,确保保温材料、防水材料铺贴密实,特别应做好窗口结构的处理,从而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性能水平。
        3.5植物景观设计
        在生态建筑发展趋势下,植物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小区绿化设计外,植物景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建筑结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微环境调节及观赏价值。目前建筑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分为三种形式:①微植物景观在建筑内外交互空间的嵌入,比如通过在阳台上设计盆栽植物景观,满足人们近距离观赏植物景观的需求;②屋顶植物景观设计,通过在房屋顶面设计大面积的植物景观,不仅能够提高小区绿化面积,而且可以发挥植物景观对雨水吸收和缓冲的作用,防止出现屋顶渗漏问题;③外墙植物景观设计,通过选择攀爬类植物,使植物覆盖建筑外墙表面,可以充分发挥植物光合作用,改善建筑周围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于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合理选择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结束语
        建筑行业是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生态建筑理论研究及应用得到了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相关生态建筑设计标准,成为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继续加快相关研究的同时,应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工程实践层面的应用转化,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建筑生产模式,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52.
        [2]王勇.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51):63-64.
        [3]代露.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63.
        [4]王玮.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