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方园建设工程材料检测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出现的概率较大,并且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分布不均匀,与此同时,由地质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运行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在提升勘察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探索防治措施,进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进行探讨与研究,对地质防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在提升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效率的基础上,能为我国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水平的提高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勘查;防治
1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1.1 地表变形灾害
实际上就是工程所处地区出现地表塌陷、地表裂缝或者是地表下沉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岩土工程中非常的常见,灾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针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现如今地球处在地质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在我国大约有七十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表下沉的情况,其中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地区受灾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沉降量达到了三米,并且部分地表沉降地区,地表沉降问题存在十分突出的密集成群的特征,导致地表变形灾害的主要根源包括地表岩溶运动,地下矿产,地下水体运动等等。
1.2 泥石流灾害
岩土工程如果处在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或者是临近山体的地区,极易因为降水量较大的问题而导致山体结构破损,而引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洪流的范畴,导致这一灾害的主要根源为:工程建造中的违规操作,长时间乱砍乱伐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往往这类地质灾害的破坏性较为严重。
1.3 岩土滑坡灾害
斜坡岩体以及土体在受到外界各种灾害的影响,坡体结构的中较为脆弱的结构往往会出现下滑的情况,最终就会导致岩土滑坡灾害的发生。导致这一灾害的主要根源涉及到:地震、积雪融化、降雨冲刷以及地表水的侵蚀等等。
1.4 崩塌灾害
通常这类灾害都发生在较为陡峭的坡体结构中,有可能因为坡体底层出现空虚的情况而发生部分结构的位置移动,最终会造成岩土结构失稳的情况。引发崩塌灾害的主要根源涉及到:严重的的地质振动,不合理的矿产开采以及边坡挖掘施工等等。
2 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作的关键
2.1 确保防治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作的作用,确保防治工程设计的科学性非常关键,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提升对地质灾害相关信息收集的重视程度,保证灾害成因分析的准确性,避免灾害再次出现。同时,结合地区的地质特征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勘查方法与治理技术。除此之外,还应依照勘查与防治工程的具体情况、地质灾害出现的概率等,明确地质灾害的强度与防治工作量。
2.2 做好勘查准备工作
在勘查工作开展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是勘查工作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查,并根据合同内容做好技术和任务的交底工作。要求每一位勘查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权责分明,将勘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其次,需要勘查人员收集现场所有的数据资料,为勘查计划的编制提供可靠依据。
2.3 有效展开地质灾害勘查
2.3.1 选择合适的勘查技术
相关人员应结合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并且重视对多种勘查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对滑坡灾害进行勘查时,常使用钻探、物探以及槽探等勘查方法。钻探能起到的作用仅局限于地表分层,此时,应结合其他方法更深入地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多方面地总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并全面地收集数据信息。另外,通过钻探方法进行岩质滑坡勘查时,相关人员可以采用单动双管钻探工艺。
槽探勘查法虽然相对而言更加直观,但成本和风险较高,且会对地表破坏产生一定的破坏,因此,应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勘查。
2.3.2 做好勘查样品采集工作
在地质灾害勘查的过程中,应注重勘查样品的有效采集,但目前我国勘查样品的采集工作极易受到勘查方式、采样容器以及测试参数值设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样品的代表性与稳定性不足,难以发挥采样测试的实际作用。由此可见,在地质灾害样品采集方面,除需依照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选择勘查方法,还要注重科学选择采样手段。
2.3.3 更新工作理念
相关人员在掌握地质勘查情况的基础上,要确保勘查计划的科学性与综合性,一方面能提高防治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能推动地质防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思想指导的重视程度,使工作人员更新工作理念,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另外,有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应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理念,这也是地质防治效率与质量达标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环境中,科学的发展观对地质防治工作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进一步保证地质环境的治理效果。同时,也应结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在保证严格执行与落实的情况下,推动地质防治工作向规范化与标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防治效果的真正提升。
2.3.4 编制勘查报告并施工验证
勘查报告是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时必须保证内容的可靠性,以相应数据资料为根据,确保分析与归纳的合理性与全面性,同时,编制包括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方法的图表,为勘查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依据。通常情况下,勘查报告必须在确认审核无误之后才能交由质量技术部门批准。
2.4 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防治
2.4.1 充分发挥地面减沉技术的作用
随着岩土开采量的逐渐增大,岩土中的采空区也会增加,这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十分恶劣,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用岩土地面减沉技术非常必要。实践证明,使用废弃的材料填充,不仅能使塌陷现象出现的机率尽可能降低,还能使周围环境受到的污染得到缓解,对地质灾害防治及防治来讲意义非凡。
2.4.2 加大种植复垦的力度
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我国有关部门积极应响应国家号召,采取有效手段保护开采地区的自然环境,应用种植复垦技术达成治理目的。此技术需建立在地质勘查的基础上,根据勘查结果确定塌陷区的位置并进行填充,再种植适合生长的草地与树木,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2.4.3 创建完善的地质环境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及时颁布相应的法规,一方面使开采管理乃至地质勘查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对不合规的恶劣行为进行有力的整治与处罚,情节严重者必须严格追究其责任。除此之外,法律法规中应对岩土开采、土地使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在保证严格审核工作队伍资质、合格证、专业程度的基础上,为各项指标与相关规定提供管理依据。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与地质勘查部门应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宣传,尽量在不断提高勘查水平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效果的真正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就我国未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岩土工程建设数量递增较快,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极易在导致自然环境受损愈发严重的同时,提升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因此,有关部门与相关人员在实际展开地质防治与修复的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结合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制定勘查与防治策略,并确保其针对性、全面性与可行性非常必要,进而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向 宁. 吴 俊. 唐 祺. 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和设计工作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8):267.
[2]顾韶秋. 地质灾害勘察方法与防灾策略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S1):1501-1503.
[3]王寅冬. 探讨地质灾害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7(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