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城市水系是城市重要的资源,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对城市历史水系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利用,历史水系的保护利用滞后于城市建设。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充分认识到了文化景观在城市历史水系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性,希望本研究能为进一步将文化景观研究引向深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水系;湘江
一、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历史水系保护的工作多集中在滨水生态、河流水体治理、沿线用地布局、遗址保护方面。研究旨在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挖掘城市历史水系的文化价值,找到城市历史水系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为城市历史水系这一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些新思路,对提升兴安县湘江水空间环境、人居环境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文化景观
辞海中解释为:在自然环境中经过人类活动而获得明显的新特征的景观,即只有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才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评价文化景观必须基于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文化景观能体现地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明确的地域特征与代表性的普遍价值是文化景观的特质。
(二)兴安县湘江水系
历史水系包括天然湖水、河水以及人工河道,是城市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历史水系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水系对于当代城市而言,不仅仅被视为自然资源,更是城市特色与记忆的特殊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湘江自广西兴安县界首入境,于庙头镇岔岗流入湖南东安县境。兴安县湘江自古为水运要道,后随水利工程发展进一步为民所用。习总书记曾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在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把“血战湘江”列为长征途中重大战役的第一场,并对做好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革命遗址遗存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兴安县湘江水系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兴安古镇至界首古镇,在保护好、治理好兴安湘江水系的基础上,将水系治理、水岸环境提升与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相结合,打造红色湘江文化旅游带。
三、城市历史水系保护与利用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城市历史水系的保护与利用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许多国家利用已经相对成熟的理论及生态修复手法,大规模的拆除被人工硬质化的城市河道,并结合文化景观设计手法,建设城市生态河流廊道。
20世纪50年代德国创立拟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派,认为用混凝土将河道硬化是导致河流污染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强调河流整治必须遵循自然的理念。与此同时,美国结合生态学与工程学理论,提出了“自然河道设计技术”或“河川生态工程”,认为还要兼顾生物多样性需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1983年Binder提出地形地貌特征、生物多样性、水力特征等是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后在1985年,Holzmann认为河道治理与生态恢复以及景观设计三者不可独立而论,应当视为统一整体同步进行,才可达到最理想的生态平衡。1989年,美国学者对生态工程概念做出正式定义,为河道生态工程发展奠定了明确的理论基础。
1998年,美国联邦河溪生态修复组织制订了《河溪廊道修复原则手册》,提出在今后水资源开发管理中优先考虑河道生态恢复。日本水系整治也经历了渠化向拟自然转变的过程,颁布《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法规》,认为河畔居民区与河道生态系统不可一分为二,应当将二者合为整体进行治理规划设计。
英国学者Millar G(2004)评估了英国凯尼特埃文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对旅游业、娱乐业、商业收入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将经济分析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一起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
越南学者Vu Thi Hong Hanh(2006)认为,运河既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城市景观元素的补充,也是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产,做好城市运河的文化保护与利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强化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荷兰学者Bruin J(2013)以十七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运河为研究对象,以世界遗产城市在当下到未来需求转变过程中应当实现怎样的目标进行了探讨,寻找有效的开发治理方案的同时突出城市的文化价值,特别是无形的文化意义。
(二)国内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我国主要关注的是河流水质的变化,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国内逐渐开始学习并掌握国外的生态修复实践经验,并对 如何保护历史水系 在完成的治理与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也日渐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
1998年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成为了北京市区水系综合治理的目标。2003年,南京市将“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作为秦淮河治理建设的目标,使其成为展示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水利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
叶炜《中国传统城市水系的保护与利用》(2005)中,论证了城市水系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中国传统城市水系在城市选址、城市景观、城市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并以广州传统城市水系为例,提出水系保护利用策略。
黄科宏《历史地段型水系规划保护思路探讨》(2009)一文,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历史水系整治规划为例,围绕“历史保护”的核心思想,提出从历史空间的组织、水系运行功能的调整、历史性建筑与构筑物、生物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五个方面的规划研究要点。
陈兴茹《城市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2013)一文中从水与城市起源、水与城市文明、水与城市的发展繁荣、水与城市环境、水与城市特色、水与城市景观等方面论述了城市河流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经济和生态环境功能。
马海鹏《城市历史水系的功能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2015)一文以西安明城墙的调查研究为对象,从护城河的基本功能为出发点探究历史水系对城市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历史水系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四、综述小结
历史水系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既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休闲活动需要,还要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目前对于兴安县湘江水系研究大多从河流水体治理、沿线用地布局等方面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并且兴安县湘江实际整治工程中水利工程与人文景观设计是分离的。因此,应当借鉴参考优秀案例,从湘江文化景观角度出发,构造兴安县湘江历史水系景观,塑造兴安县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陈兴茹.城市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J].中国三峡.2013,(3)19—24.
[3]李云鹏.灵渠水利工程体系及其历史文化特征[J].中国防汛抗旱,2018,28(07):63-68.
[4]叶炜.中国传统城市水系的保护与利用[D].北京:清华大学,2005.
基金: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20XJ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