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周玉管
[导读]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对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西桂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对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规范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对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及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规范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应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管模式
        1 农田水利工程的概述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灌溉渠系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及田间配套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项目建设缺乏系统化的统筹规划,前期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资金不到位,施工难度加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及运行效益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项目建设缺乏系统化的统筹规划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中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水利、农业和国土方面都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没有充分做好水利工程方面的统筹规划工作,各个部门都是根据各自的规划进行工程建设,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将工程技术和社会效益进行兼顾,没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2.2建设前期规划设计不合理
        随着我国加大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门槛低,出现了某些工程项目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前期设计工作不充分,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项目基础情况调查不全面,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导致项目设计质量不高。
        2.3项目法人制落实不到位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中,项目的运行完全是由项目业主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由指挥部负责项目的运行管理,没有专门成立的法人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就使得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虽然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但是作为“三项制度”核心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在部分工程项目中还是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有些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
        2.4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数为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项目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过于依赖政府,不可预测性大。有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的水利建设资金集资办法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
        2.5 注重效益和政绩,不重视管理
        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阶段,政府过于重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建设,不重视项目工程自身的效益,在科学性和经济性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在工程后期的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对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自然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缩短,严重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还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相关的权责不明确,导致工程的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2.6 工程实施难度加大
        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主要是以田间工程为主,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到土地,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关项目建设方面的资金筹集比较困难,导致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矛盾。此外,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工程建设的进度比较缓慢,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 多部门资源统筹规划
        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时,要主动征求乡镇、村的意见,做好与乡镇、村的总体规划的衔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使项目更贴近农村实际,调动乡镇、村的积极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统筹好各部门资源,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规划,多部门、多渠道整合项目,系统治理,做大治水项目盘子。
        3.2 政府正确引导
        政府部门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支持力度,除配套资金外,正确引导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农业产业链。
        3.3 健全设计成果审查制度
        健全设计成果审查制度,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尽量避免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3.4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水利资金筹资可从多方面考虑。一是引入企业,除政府推进外,可通过引入企业参与融资,发挥企业自身理念优势,鼓励企业对水利工程统一管理。二是成立股份公司,对于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行水利金融债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不仅可以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同时还能引入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机制。
        3.5 体制机制建设及创新
        (1)初始水权分配
        按照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已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各乡镇以及各行政村。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当年可供水量,自下而上计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认农业灌溉用水指标和农户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依据种植的作物和灌溉方式确定用水定额。用水量指标确权到户,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用水户核发用水权证,造册登记。用水户在水权证载明的用水总量指标范围内购买水票或水卡,水票或水卡可以流通交易。
        (2)水权交易
        各用水户节余的用水量,用水户之间可自行进行水权转让交易,也可以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回购后在本工程范围或其它工程间进行水权转让交易。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需在国有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登记后交易。土地发生流转的,应就灌溉用水水权流转进行协商,办理用水权流转手续。
        (3)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动态调整
        用水水权证确定的用水指标,为用水户享有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年度用水指标可根据各年的来水情况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
        (4)改革农业水价
        根据用水成本测算、用水户承受能力与支付意愿以及水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在完成对农户的调查走访和听证后,合理确定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执行水价。按照确保投资者收益的原则,根据项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启动水价调整机制,由县级物价部门对原水价进行调整。
        (5)节水激励和精准补贴
        按照节奖超罚、鼓励交易的原则,建立节水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每户田地确定用水定额,在额定值范围内按照标准水价执行,对于超出部分进行加价收取费用,并计入节水奖励基金,对采取节水措施的用水户,按年
        度给予奖励。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允许项目区用水户对定额内水量进行交易。项目区内的用水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水权交易;超出项目区范围的水权交易以及项目区内新增用水户的水权交易,需经利益相关方同意,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
        (6)工程建设及运营
        项目企业与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合同,采用 “建设-经营-移交”的投资合作模式,政府授予项目企业特许经营权,参与水源工程取水设施到田间末级计量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护,项目最终收益来自于使用者付费和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企业对供水实行有偿服务,收取相关费用。政府投入部分可按规定不参与生产经营收益分配。项目企业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将工程项目移交给政府。
        (7)群众参与
        建立农户入股分红机制,农民根据自愿原则入股用水专业合作社,与社会资本投资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同股同权,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活动,为用水户提供供水服务。农民的劳动力投入折算为项目公司股权,工资以参与项目企业分红方式获得,分享企业未来收益。
        (8)工程管护
        农户入股分红机制的建立,使得群众亲自参与管理及维护,有利于提高群众对设备的爱护程度,减少人为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多方参与管理,共建利益命运共同体。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工程实行分级管护模式,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运营企业及收益农户三方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协商确认各自的工程管护范围。
        (9)风险分担与保障
        根据企业与政府方各自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分担项目的风险,双方共同承担投资、融资和不可抗力等风险,同时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和保障机制。根据枯水年和丰水年用水、水费收入等变化情况,当投资企业当年资本收益低于一定比例时,由当地政府补足相应缺口部分资金。
        结语:
        在新时代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工程,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从实际出发,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式的调整和升级,将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邢礼和.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探究[J].新农业,2019(22):41-42.
        [2]刘泊宇.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