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与高质量管护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张文娟1 张怀龙2
[导读] 摘要: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
        1 济南黄河河务局章丘黄河河务局  山东济南  250200;2济南黄河河务局槐荫黄河河务局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齐头并进,掀起了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新篇章。“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黄河滩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高质量管护
        引言
        近几年黄河没有形成大的洪水过程,滩区生产生活没有直接受到洪水破坏;故而,滩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他相临区域没有形成大的差别,长此以往,淡化了滩区作为蓄滞洪区域洪水淹没的危险因素。目前处于新农村发展的需要,滩区不利于蓄洪、行洪的建筑屡禁不止,阻水片林越来越密,高于滩区1m左右的道路更是普遍,为防洪保安全埋下了隐患。急需要探索一系列新的政策规范滩区管理,以促进下游滩区的和谐与发展。
        1概述
        黄河滩区,指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广阔的滩地区域。黄河滩区自小浪底(0坝)至兰考县东坝头镇为由西向东走向,此后一直到东营入海口为由西南向东北走向。滩区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拦蓄洪水、消减洪峰、沉积泥沙的功能。黄河出龙门后,河道骤然变宽,河床由100米的峡谷展宽为4千米以上,最宽处达18千米之多,而黄河滩区自出河南起入山东又逐步变窄。黄河自上游黄土高原挟带的大量泥沙,从郑州市桃花峪河道宽阔处开始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在786千米长的黄河下游,2.3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上形成了下游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滩区两侧的黄河大堤普遍高出水面5米以上。
        黄河滩区地处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也具备生产各类农产品的优良条件。目前,滩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的1928个农村居民点;滩区土地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建设用地面积达35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达321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水域面积约560平方千米,其余735平方千米主要为草地和位于黄河大堤临水侧用来防浪护堤及抢险取材的防浪林。
        2黄河滩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1)滩区内生产道路发展较快,且大部分道路都有超过地面以上0.5m高的要求,且纵横交错,道路结构大部分是混凝土砌筑,直接形成横向阻水带。2)高杆树木越植越密,也不利于行洪。虽然这几年不断的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个别突出的地段进行了清障,效果很明显。但是,规模有限,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居住地低洼,个别村住在原来的房台上,大部分住房在低洼的地面上,而经济发展住房等生活生产设施投入较大,一旦洪水淹没,损失将成倍增长。4)黄河近20年来没有发生大水淹没滩区,防洪避灾意识逐渐淡化,为防洪减灾工作增大了难度。
        分析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国家没有出台指导当地农民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滩区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与防洪义务相协调的政策,使滩区发展有利于防洪减灾,使滩区人们乐与接受黄河河道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3高质量管护黄河滩区水土资源的建议
        3.1合理规划滩区“三生”空间,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一是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开展滩区国土综合整治。滩区拥有丰富的林田湖草和水资源,应充分运用大国土、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结合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社会发展及生态用水等的综合影响,按照受洪水侵袭的风险程度,推进滩区土地资源分等定级;并以保证行洪安全为前提,评估和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二是聚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高效利用和优化滩区空间。

统筹研究不同类型滩区利用,如评估风险等级低、生态功能弱的高滩,提高其防洪标准,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大型社区建设,积极发展高质量经济;加快二滩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持续推进嫩滩生态建设,为维护区域生态功能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3.2加大防洪保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洪减灾意识
        在鼓励村民发展减灾型经济项目,减少洪水灾害损失的同时,采用滩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编辑滩区防洪教育小册子、电视、电影宣传片等形式。使当地民众认识到防洪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3开展滩区差异化用途管制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一是研究制定国土空间利用和差异化的用途管制政策。对滩区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生产和生活用地,明确其权责归属。结合滩区国土空间评估与规划,尤其对不影响行洪安全和生态功能弱的区域要放松政策钳制,在生态优先的情况下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国土资源开发。二是研究制定滩区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将滩区列入国家的蓄滞洪区名单;并积极运用国家《黄河下游滩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破解制约滩区发展的政策束缚,提升滩区经济品质,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
        3.4打造生态长廊和黄河国家公园,恢复生态用地
        一是积极打造河南、山东段生态长廊和黄河国家公园。黄河滩区是中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中国中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段,也是中国候鸟迁徙通道的中心区域。滩区独特的隐域性地理环境实际上构成了华北腹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长廊。应结合国家生态建设要求,构建有利于滩区行洪、华北平原和黄河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廊带。二是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相结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协调黄河水资源与滩区生态空间的关系,对洪灾风险等级高、生态功能强的滩区,规划、预留生态用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湿还水。结合上游季节性来水和下游生态用水,多源补充地表水,确定下游用水规模。
        4展望
        4.1技术层面,加强重点关键技术研究
        黄河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非常复杂,为进一步支撑方案计算成果的科学合理性,需要继续加强主槽边界条件变化对输沙特性的影响、下游高含沙洪水高效输送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中游水库群联合调控塑造高效输沙洪水的技术、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模式及临界输送条件、持续清水条件下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特点及枯水河道整治、持续清水条件下游荡型河段河势演变趋势及治理对策等关键技术研究。
        4.2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
        研究黄河来水来沙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变化,不同时期滩区的行洪和滞沙作用及变化趋势,科学研判滩区治理的自然变化和工程保障条件;依据流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宏观分析滩区治理的前提和可行条件;利用数学模型等辅助分析工具,计算不同工程治理措施对下游防洪、泥沙处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人民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治河需求,结合滩区治理条件,综合提出滩区治理方向,解决滩区治理的基本原则、空间功能定位和格局划分等关键问题,为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下游人水和谐提供基础支撑。
        结语
        该治理措施便于今后滩区的综合规划治理以及保证措施的连续性,解决了目前治理中存在的对长远防洪问题估计不足的问题,有助于逐渐实现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红武,李振山,安催花,等.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的趋势与进展[J].人民黄河,2016,38(12):1-10,23.
        [2]佚名.关于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153-155,167.
        [3]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