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王哲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哲
[导读] 摘要:抗震性能是衡量建筑结构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身份证号码:33068219880325xxxx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抗震性能是衡量建筑结构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要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建造出高品质的工程。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建筑工程在城市的建设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施工项目,因此需要保证工程的结构稳定与施工质量。在进行工程前期设计时,需要重视结构设计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抗震结构的设计应用,因为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在设计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提高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抗震性能会有一定难度。在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还要以设计为出发点,如果抗震性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因此,需要提高设计单位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质量,确保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应用效果。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1.1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规划需求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除了保证建筑物内部的使用要求和功能要求外,还应该满足日益复杂的城市规划需求。现代城市规划中,建筑物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条理性和安全性原则,建筑物之间应该错落有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独立,既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产业结构链,又可以保证区域建筑出现问题后不引发连锁的反应,最大限度的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和稳定。而优良的抗震设计既要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顾及到建筑物的外观造型,为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为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保驾护航
        现如今没有任何技术和设备可以精确的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地点,而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必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我们只能在减少地震损害方面做好应对措施,这其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结构稳定性,保证人们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预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避难,极大地降低了地震救援的危险性以及相应的救援难度,为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了一个保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2优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策略
        2.1提高建房标准强化抗震意识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需要利用国家法律效用,在一开始就强化建筑各个阶段的抗震意识。首先,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学习抗震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严格制定抗震设计要求,强制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其次,应该制定较为严苛的设计审查和施工审查,严格把控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应该建立较为严格的追责制度,一旦因为结构设计出现安全事故或是造成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需要对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追责处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
        2.2选择适宜的施工地址
        除建筑结构自身以外,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条件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关键要素。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文环境、自然环境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此,选择适宜的施工场地也尤为重要。按照建筑物所在地发生地震灾害的概率性差异可将其划分为甲乙丙丁4类。其中,甲类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

同时,甲类地区的建筑物必须具备最高级别的抗震能力;乙类地区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但能够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丙类地区的建筑物具备一般级别的抗震能力即可;丁类的安全级别较低,对临时性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2.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2.4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平面规则与建筑物的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其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抗震建筑的平面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比如,凹陷口的深度与宽度,其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其平面规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对于建筑凹口不符合标准的建筑要进行重新设计或者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凹口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弥补:以材料的选择弥补设计的缺陷。通常选择刚性材料建设顶部,当然,也可以选择韧性好的材料建设凸出的部分的顶部;如若建筑构架相对简单,即可以均采用韧性较好的材料建设其顶部,这还有利于相关数据的计算。
        2.5对结构抗震进行有效加固
        实际运用的加固形式主要以粘贴钢板、纤维等,也包括锚栓加固的形式。在开展施工前,施工者要结合前期抗震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时候合理地根据位置来进行抗震环节的安装工作,并做好加固工作,为建筑抗震性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也要通过改善抗震判断后构造来开展加固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对抗震判断后的构造进行加固和优化,并确保加固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具体而言,应结合以下两点进行:(1)相关施工者要结合我国所颁布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要求,针对实际的作业情况开展相应工作,由此来增强建筑构造的抗震性。通过制定完善的加固策划来开展标准化的工作,而且其也能满足实时明确建筑构造具体破坏效果和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内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开展维修工作,这样才能为总体抗震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完成抗震判断后,对构造进行加固应结合其性能差异来挑选和其相适应的加固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降低外部条件给整体带来的影响和不良因素,为整体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并满足标准化的抗震加固要求。(3)针对其抗震判断后的构造加工,要求施工者结合抗震判断的最终数据进行加固规划的编制,而且在现实工作当中,也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划要求来有序进行,由此满足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为建筑整体安全性以及抗震性能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可知,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当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所以很难提前预测防范。因此,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进步,也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体能够更好的抵御地震灾害。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要以安全、稳定为核心目标,对建筑建设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确定合适的抗震等级标准,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以此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余万里.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低碳世界,2019,9(5):216-217.
        [2]冯振.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建筑建材装饰,2018(22):215.
        [3]韩岗,廉政.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03):59.
        [4]陈明.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52).
        [5]吴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9):25-2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