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适量,师生两欢 ————浅谈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8期   作者:谭常红
[导读] 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适量,“国学经典”生涩难懂的特点要求我们融入适量
        内容摘要: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适量,“国学经典”生涩难懂的特点要求我们融入适量;融入适量是对农村初中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语文教材古今中外作品并举的编写特点,也要求我们融入适量;语文教学中,融入适量,能避免喧宾夺主;融入适量,体现教者的一种心态与智慧
        关键词:国学经典 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融入适量 摆正心态 遵循规律
        我们的老祖宗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做事不偏不倚,适可而止。那么,将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要做到适可而止,多少适量。
        依照老祖宗的智慧,必须做到适量,依据实际情况,也应适量。
        一、“国学经典”生涩难懂的特点要求我们融入适量
        “国学经典”包括:(一)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三字经》等;(二)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等。(三)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四)集部:《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古文观止》等,而这些都属于文言文、古诗文,属于高雅的严肃文学。很多生涩难懂,特别经、史、子部的作品,对于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成年来说,学习这些经典都需要定力与理解力。对初中生来说,更难。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要适量。融入国学经典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陶冶情操,丰盈内心,获得智慧,增长才干。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务,大量融入,再好的东西放在这里,都会败兴,被学生排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适当穿插一些古代先贤的名言警句及他们总结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略作了解,以便以后登堂入室。
        二、适量融入,是对农村初中学生的一种人关怀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农村初中学生,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都有困难,额外加入太多内容,会让他们有畏难心理,令其“望语文而生厌生畏”。我现在所教的语文班,班上学生43人,最近背诵七年级下册第20课诗歌五首。有8个人六、七十分钟下来只背得二、三首来。我们语文课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尖子生,一篇现代文,根据课文内容,融入一、二首诗歌,让学生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有收获,内心踏实。蜻蜓点水罗列了一些,于学生如过眼云烟,无所得,让人迷茫,郁闷。教朱自清的《春》可借此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习的有关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等,经过背诵让学生加深巩固,
        课文本身就是国学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的话,不妨复习以前学过的该作者的诗词,文章,既巩固旧知识又自然入新,学过的东西经常复习,才能记得牢固,复习是战胜遗忘这一恶魔的强将。记得越多,学生学习的干劲越足。学习杜甫的《望岳》可复习小学学过他的两首《绝句》及《江畔独步寻花》;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可复习学过的《泊船瓜洲》。让学生在复习中不断精进。尤其农村初中的学生,能牢固掌握已学的,就非常不错了。
        三、我们语文教材古今中外作品并举的编写特点,也要求我们融入适量。
        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现代文与文言文,古诗词并举。穿插有综合性学习及课外名著导读。我们当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七年级下册为例,二十六篇课文(加课外诗词诵读),文言文、古诗词有八课,占比30.77%,其中诗歌十三首,文言文六篇。小学语文教材有古诗近八十首,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近八十首,文言文四十多篇,加上高中的继续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大多会与学生见面。拿苏轼的作品来说,小学、初中、高中,他著名的诗词、散文都会与学生见面。

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睛后雨》《题面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惠州一绝·食荔枝》《春霄》《记承天寺夜游》等,(其中小学、初中八篇),若这些还不够的话,那就只有对他做专题研究了。
        与教材配套的《学法》训练,针对文言文、古诗词安排有拓展训练。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诸葛亮的《诫子书》,《学法》上配有诸葛亮的《诫外甥书》进行拓展。《陈太丘与友期行》拓展有《管宁割席》。《孙权劝学》配有宋濂读书的故事。每课古诗词《学法》上也拓展有一、二首诗。所以教学文言文,古诗时不需要老师另找文章来融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与配套的《学法》练习,既可完成规定的课文教学,又可实现利用语文教学融入“国学经典”的愿望。何乐而为!
        何况我们还要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通俗文学的兴趣。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所以,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自古今中外优秀文学的滋养、积淀!
        四、语文教学中,融入适量,能避免喧宾夺主。
        毕竟你的教学是以当下的课文为主,当下的课文是主食,融入的诗词或名言警句只是调料。适当,增味;不当,败味。
        七年级上册第20课《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化用牛郞织女的故事,想象天上街市的富庶、繁华,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课后“积累拓展”练习搜集了三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说说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杜牧的宫怨诗《秋夕》:“银烛秋光泠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李商隐的悼亡诗《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以此诗追悼亡妻,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秦观的爱情诗《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爱情的热烈、坚贞、美好。
        五、融入适量,体现教者的一种心态与智慧。
        我们教育者要摆正心态,不要因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诗词大会”,就恨不得我们大多初中学生心中要有诗词几百上千首,全国也只有一个武亦姝、雷海为。武亦姝的家庭熏陶,雷海为的个人奋斗,有几个能比?就拿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主持人董卿来说,也是小时候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才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才有现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古诗文修养是可以,但要人人达到某种程度,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为难。
        我们的语文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语文本是学生学来最轻松最喜欢的科目,不能融入不当,让学生讨厌语文。
        学习的规律是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初中生的学习至少还有高中,大学阶段,我们不能让他在初中阶段背负过多“国学经典”的压力。教者应拿捏得当,适量融入,让国学经典助推语文教学,而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自己轻松,学生喜欢,老师的巧思慧心化成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国学经典的渴求,师生两欢,成效自见!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巜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XJK18CJC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