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研究对比城市起源和变迁—以苏州和阿姆斯特丹为例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蓝素雯
[导读] 摘要:水,是构成城市的重要要素之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水,是构成城市的重要要素之一。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设计中,水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水的设计千变万化。本文追根溯源,通过研究苏州和阿姆斯特丹中外两个城市发展与水的关系,从水城的形成、发展、结构、生活来了解水在城市发展的动力作用:水为城市的发展和演变生长带来了契机。为现在和以后的城市中的水的设计和运用提供历史线索和思考。
        关键词:水城,发展,城市
        一引言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居民聚居在一起以农业、渔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生产及渔牧业都离不开水;居民的生存和日常生活也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城市是在原始居民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变迁和新都城的建立更是把河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也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在如今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师运用水的形态和功能设计出有特点的城市。本文以两个典型依水起源、发展的城市——苏州和阿姆斯特丹为例,了解城市起源发展与水的关系。
        二 研究对象
        苏州,在太湖之北、长江的南面,长江三角洲的东部、太湖下游淀柳地区[1]。苏州及其近郊素有“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称,这里既有田园之美,也有山水之胜。自古以来,就有“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称誉。苏州,最先因其交通位置而建城,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势复杂,苏州城并非完全依照“营国思想”,城市形态顺应自然。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中,苏州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河流的影响,苏州城最终形成了水陆双棋盘式道路。
        荷兰整个国家有 3/4 的土地面积在海平面以下,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座临河临海的城市,河流对阿姆斯特丹的建城和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为城市选址和初建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在阿姆斯特丹长达 8 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的建设也使城市水网不断扩大和丰富,最终形成了阿姆斯特丹古城独特的“水网—城市”空间体系[2]。
        三  以“水“为源,追溯城市的形成
        1 水,是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
        苏州苏州古城,上追春秋阖闾,下延现今苏州,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但城垣的范围位置改变不大。苏州城址的变迁体现了城市由单纯的防御需要向联系周边城市的交通需要的转变。3100多年前,泰伯在梅里“筑城郭以为藩卫”,始建吴国。此时为防御而建设的居民点,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布局尚不规整。由于梅里城局限于锡东一隅之地,北阻于丘陵,东隔于湖泊,南挡于太湖,交通不便,腹地狭小,不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诸樊继位后,将都城迁至苏州。阖闾元年,吴王委任伍子胥重建都城。阖闾城北近长江,西依太湖,距“三江五湖”之险,水陆交通方便,周边为水乡平原,发展腹地充足。“水”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通道。
       
        图1 苏州城的地理位置
        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位于荷兰西部,靠近北海。13世纪初,一些冒险者乘着由挖空的原木做成的船从阿姆斯特尔河顺流而下,并在河周围的沼泽湿地之外修建了堤坝,阿姆斯特丹由此而来。最初的居民点建立在几块与海湾垂直的条形土地上,城市发展也以此为中心。阿姆斯特丹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城市功能被定义为商业贸易,靠周边丰富的水路运输,在河岸布局商店和仓库。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迅猛发展,阿姆斯特丹依靠其靠海的地理位置形成海上优势,并成为世界重要的港口和当时国际商业中心。
       
        图.2阿姆斯特丹的地理位置
        2 水,构筑了城市骨架
        苏州(1)水陆双棋盘骨架城市骨架的形态变化左右着城市形态内部秩序和外部发展。苏州古城的骨架得以形成和延绵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苏州地区东滨大海,北临长江,位于太湖出水口区要冲的湖东洼地,四周有石湖、独墅湖、黄天荡等十多个大湖泊,还有松江、娄江、东江三条太湖泄水大河,可谓江河纵横,湖泊棋布。
        (2)先筑城池—防洪排涝由于苏州城地势低于长江水位和毗邻地区,自古以来,水患严重。在长期治理水患的经验中积累水利知识,开凿人工水道沟通了太湖与大海。同时引水进城,利用城池修筑城内排洪体系。城墙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有着军事防御的重要职能,但阖闾城位于“险阻湿润、又有江海之害”的地区,先筑城池,挖壕沟,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外来洪水可绕城墙而过,不会殃及城内。
        (3)水陆城门—水陆交通吴大城有水陆城门八对,“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在城门的名称、方位、朝向上都赋予象征意义。城墙四面水陆城门位置不完全对称,没有拘泥于“营国制度”,而是顺应城内外河流的走势和自然湖荡而设。城内河道通过水陆八对城门出城,在宫城与外城河之间逐渐形成最初的水陆架网。通过水运,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在城内逐渐兴盛,使得吴大城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吴市和手工作坊等城市功能区在交通便利位置逐渐集聚。
       
       
        图3苏州城的城市骨架
        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她的名称述说了城市的起源,一座来自阿姆斯特尔河上水坝的城市。由于航运的需要,城内平行于阿姆斯特尔河,同时围绕水坝修建马蹄形的河道。在城市规模不断的宽展中,河道一层一层向外修建,中间由垂直于这些河道的水系相连,逐渐形成了蛛网式的水网骨架。城市道路与建筑沿河修建,形成了今天别有风情的欧洲水城。
       
        图4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骨架
        四 以“水”为脉,探索古城的发展
        苏州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和元末子城的消亡为划分标志分为前、中、后期。
        前期-封闭和分散方整的城池和居中的宫城奠定了古代苏州的最早格局,城市用地由此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最初的衙署河道受城门和宫城的控制而形成简单而不规整的方格网状。吴都的手工作坊区、居住区和市场区则分散地布置在宫城附近。吴大城的兴建是为了“兴霸成业”,城内留有大量的建设发展用地供平民耕作,故引水进城,也有灌溉之用。吴灭后,阖闾城日益衰退荒芜。楚考烈王十五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于江东,以阖闾城为封过都邑进行建设,在原子城的废墟中另起宫室,并在原先水网格局基础上修建道路,另外开凿很多纵横的小河道,使河水贯通全城,形成“四纵五横”的水网格局。
        中期-开放和填充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流域。隋末大运河的修通解决了当时国内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问题,促进了商业的流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极大地刺激了处于运河侧畔苏州的发展。江南运河的修筑使地区水网更加通畅,唐时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造成了大量宽厚平坦的湖堤塘岸,使之成为陆路交通的干道。苏州自此“陆骑水舫”四通八达,古城的大道水陆门全部开启,成为南北交通的孔道。宋初时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使城市功能区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并填充在双棋盘架网之上,它们的具体选位已不是聚集于子城周围,而是靠近交通便利的城门、市场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和某些热闹的城门外。这种开放的环境带动了原有的水陆架网再次伸展和加密,城市布局重心受运河影响而向西偏移。开放的经济环境孕育了除子城外的城市另一商业中心,构成双核心,一个封闭一个开敞,相连对峙。
        后期-外拓和重组元末张士诚兵败,子城遭到焚毁,变为一片废墟,自此再也没有恢复。作为古城的的政治核心和空间重心—子城的消亡,这标志着古城的城市形态发生了新的变迁。子城的焚毁伴随原本老商业中心一同荒废,明初,受大运河的影响,新的商业中心自发地向城市西北方向的阊门地区跃迁。随之,俯身官僚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批发零售商业区依附着经济核向阊门附近转移。明末,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古城商业沿河道呈放射状延伸,形成了三条城市伸展轴,水道达到历史的最长值。古代苏州城建设后期更多地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点,城市发展呈现出自发需求和自然地增长,不再是对主观规划模式的追求。城市性质已由政治军事功能转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中心的工商业城市。
       
        前期中期后期
        图5苏州古城变迁的三个阶段
        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世纪初,由水坝而发展形成的阿姆斯特丹,沿着阿姆斯特尔河、以水坝为中心,修建马蹄形的运河,城市范围极小,整个城市以半圆形的 single 运河为城市边缘,在环绕的运河内部区域发展。这一时期居民依靠阿姆斯特尔河周边肥沃的土地而生活。
        第二阶段16世纪,荷兰独立,宽松的宗教政策使阿姆斯特丹吸引了各地的富商和居民。17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由于得天独厚的临海地理环境,阿姆斯特丹开通往世界多个地区的航线,迅速累积资本,成为 17 世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同时大规模移民迁徙到此处,加速城市的扩张经济得到繁荣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墙逐渐外移。
        第三阶段19世纪,开辟北海运河和阿姆斯特丹莱茵运河,北海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阿姆斯特丹与世界其他城市的联系,莱茵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欧洲商业中心城市。工业革命后,阿姆斯特丹开辟了众多城市新区,城墙拆除。
       
        图6阿姆斯特丹城市变迁
        五 以“水”为骨架,分析古城结构
        苏州1骨架变迁春秋阖闾城的创立开始了古城骨架的初期。楚时黄歇封塞了位于太湖洪水正面冲击之处的青门,使青江之水绕道入城;又在城东南增设葑门,利于城内排水。同时在城内原有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增辟了许多纵横的小河道,以宣泄和续存暴雨后的积水,其中子城北部的水网已呈“四纵五横”的布局。三国至六朝时期,城内陆路水道又有所开拓,其从北至南的建构大致与城市建设相一致。隋唐,正是在这种“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的河路建构中,水陆双棋盘的城市骨架到了唐朝已基本定型。由于城市外围水网和陆路交通的改善,唐时苏州八对水陆城门全部开启,加强了对外联系,城内也变成“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宋代,古城除内城河外,有横河12条,直河5条,还有许多支河交织成网,尤以城北为最密集。明朝城内水道更加完善,“城内河流三横四直外,如经如纬尚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北而南,历唐、宋、元不湮”,水道总长92千米,是苏州历史上水道最长时期。清代,城内的河道已出现明显的衰败现象,人为侵河河疏浚不力导致了部分市区的河道填塞废弃。清代是苏州城内河道淤塞最多的时期,大部分位于古城西部。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城市居民弃舟登陆,街道被不断拓宽,部分河道被填塞改筑为路面。
       
        图7苏州骨架变迁
        2骨架构成城墙、内外护城河及城内水陆双棋盘的城市格局构成古城骨架。
        城市道路分为街、巷、弄三级。街是城内干道、宽约3米;巷是街坊内部主要道路,与街相连,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宽约2米;弄是住宅边门的通道,宽约1. 2-1. 5米,为当时住户佣人的出入通道。
        城市水道体系分为环城河、干道系统和支流系统三个层次。环城河(护城河)由紧匝城周的内外二环组成,宽约50-70米。干道系统由三横四直干河组成,其中直河主要沟通和调节横河之水,使全城水位、流速大体保持一致,宽达10余米,对全城起着支撑作用,由官方管理,故称“官河”。支流系统由派生于干河的众多横河组成,宽约6米,这是干河联络全城千沟万恤、千家万户的渠道。
        3骨架特征
        规整性:历史上许多城镇都是结合河湖水系自然形成的,而苏州的水系主要是人工开凿的,是始于春秋吴国都城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规模的河道建设。它采用棋盘式方格网,东西对称布局,具有独特的规整性。
        稳定性:古城水网是在与城市外围水系和居民生活的长期磨合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这种内外互动的建构过程就具备骨架本体的合理性和有机性。骨架一旦形成,就有了稳定城址的作用。历代的军事战乱造成古城建筑多被破坏,而水路骨架犹存,只需稍加整修又可使用,城市又能恢复生机。
        防灾性:高大的城墙、内外深广的护城河和八对水陆城门,既是基本的军事设施,又是防洪的重要水利设施。城内河道在多雨且地势低平的江南地区具有蓄能易排防涝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作为建筑防火的消防水源。
        生活性:河道给古城居民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如传统丝织、印染和造纸等手工业。“吴人不可一日废舟揖”,河道既是城内交通所需,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全国的渠道,利于商旅,促进了经济繁荣。
        公共性:城市公共活动主要建立在水网之上。桥头、水埠、滨水茶坊酒楼和集市等水陆节点与河街并行的线形空间,构成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体系。古城内的公共建筑也都是傍水而建,与城市水系有机结合。
        4城市中心核的变迁宋时“市坊制”衰亡,很多手工作坊区和行业街市以及瓦子、茶馆、酒肆等娱乐场所出现,并集中于子城西北角。此时商业中心位于古城中心,交通便利,靠近子城,便于统治阶级享乐和管理。明初,子城由于遭到朱元璋的反对再也没有恢复旧观,原来的商业中心受此波及,一同荒废。明中叶以后,苏州经济得到迅速复苏和发展,成为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大城市。而古城西北部的阊门地区因紧靠大运河,其城门外的沙盆潭更是五条大河的交汇处,商品运输极其方便,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第二代的商业中心在此扎根并迅速蔓延,商业繁荣、富贾云集。明清以后,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西半城在战乱时受到重创,而城东影响相对影响较弱,苏州传统的纱缎业多集中在此地。由此苏州商业格局和重心向东迁移至观前街。直到晚清光绪以后,凭借水运码头的历史优势,阊门地区开始复兴。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阊门外石路地段开通大马路连接火车站,成为火车站与古城之间人流和货运的转换枢纽,商贸运输和批发市场的地位得以凸显。由此形成“双中心”的布局。清末形成的“双中心”商业布局在当代古城发展中仍保持不变。
       
        图8城市中心核的变迁
        阿姆斯特丹骨架变迁中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还是个小渔村,起初在阿姆斯特尔河汇入艾瑟尔湖处修建水坝。阿姆斯特尔河是欧洲内陆重要的运河,水坝附近因有大量的肥沃土地,而聚集起早期的居民。从14世纪初到15世纪,依靠运河形成的北欧各国的商业贸易、政治联盟,阿姆斯特丹开始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有所扩大,以水坝为中心、平行于阿姆斯特尔河修建了马蹄形的城市运河。16世纪,荷兰在独立,并推行一系列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各国的富商、印刷工和流离失所的难民集中于阿姆斯特丹。由于政策的包容和交通的便利,很快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自由贸易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在理想城市思想影响下修筑城墙。17世纪被认为是荷兰的黄金时期。在航海技术的支撑下,荷兰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开往波罗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尼、印度、斯里兰卡和巴西,由此构建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基地。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突破城墙向外围发展,并重新修建城墙。19世纪荷兰迎来了第二个黄金年代。开掘阿姆斯特丹莱茵运河、北海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与欧洲及世界其他城市的商业交流。工业革命使城市开始开拓新区,不再延续马蹄形的运河水网,建设规整方整的格网骨架。城市城墙被拆除,变为城市绿带。
       
        图9城市骨架的变迁
        六  以“水”为场景,组织古城生活
        随着几千年的发展,苏州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版图不断扩大。苏州,城市中心核由古城中心迁移到城西阊门地区的一个中心,发展为两个中心,苏州的城市面貌也由沿河起源发展成如今水陆双棋盘格局的面貌,城市的起源发展与苏州河流的发展密不可分。而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原来水系的限制,城市的发展引导了水系的发展。城市街道与河流相互呼应,关系呈现为一河一街型、有河无街型、一河两街型等。一河一街型,河流一面临街道,一面临建筑;有河无街型,河流两面直接临建筑;一河两街型,即为河流两面都临街道。城市街道景观丰富,亲水性强。
       
        图10苏州城市生活场景
       
        图11阿姆斯特丹城市生活场景
        七  以“水”为线,对比古城形态
        基于上文分析,苏州、阿姆斯特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水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互影响。虽然是中西方距离遥远的两个城市,但两个城市在自然环境、河流对城市繁荣的影响、城市水陆骨架、公共活动区域都有相似的地方。第一,两个城市的起源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背景。苏州,由于其周边“三江五湖”,水陆交通便利,周边靠近水乡,发展腹地充足,成了重要的交通要塞,城市由此发展繁荣起来;阿姆斯特丹,发展依托于在阿姆斯特尔河修建的水坝,形成早起的市,居民由此定居。第二,河流对城市繁荣的影响也相似。苏州,随着城市河道的发展,河流和运河对城市中心核的影响极大,运河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公共中心的迁移;阿姆斯特丹,城市因为城市运河的贸易而不断繁荣,城市中心核不断壮大。第三,城市都形成了水陆双骨架。苏州,随着城市的发展,水道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水陆双棋盘骨架;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发展源于水坝,城市是由于不断开辟新的城市运河而发展的,城市的水道、运河越发展,交通越便利,城市越繁荣。第四,苏州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都靠近水岸,不仅交通可达性高,便于居民聚集,也可满足居民生活和休闲的需求。
        两个城市除了许多相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苏州的建立初期与传统的中国城市一样,建立一个完整封闭的城,有城墙、护城河、市等,这些都是人为主观规划的。隋唐时期,伴随着运河的开挖,城市的河流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贸易,经济不断发展,苏州成了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城市在战乱中变成废墟,但又依靠着河流而重新繁荣。可以说苏州的起源是个封闭的城市,先有城,后有市,城市是在旧址重建中不断发展的。而阿姆斯特丹,最初的形成是依托于水坝的建立,因此带来了商业贸易活动,吸引居民集聚,在后来的发展中,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于运河的不断开凿。可以说阿姆斯特丹城市的起源是个开放的城市,先有市,后有城,城市是在在传承延续中不断发展的。
        苏州、阿姆斯特丹这两个城市的城市起源和变迁,与“水”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 “水”的发展和变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完善了“水”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由此可见,城市发展中水的重要性。
        当今的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作为规划师,深入了解水对部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水对城市的面貌和自然生态环境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水网密集,城市自身拥有许多水系,如何合理通过对水的设计,发挥水的防涝排洪的平衡功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美化城市风貌,这些都是规划设计师需要考虑和思考的课题。本文研究苏州和阿姆斯特丹中外两个典型的城市,希望对未来课题提供一些资料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永泽.姑苏纵横谈—苏州城市的历吏演变[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03) : 87-96.
        [2] 陈京京,刘晓明.论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古城的演变与保护[J]. 现代城市研究,2015(05) : 93-98.
        [3] 陈 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05) : 55-80.
        [4] 陈乃华. 古代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初探[J].南方建筑,2005(04) : 1-6.
        [5]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毕业沦文,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