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7期   作者:邓延梅
[导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留守儿童关爱学校     邮编:537814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合作意识、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不同程度的满足了学生发现者的心理需求。学生在探索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例如:在教比长短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交流自己比长短的方法,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亲自参与比一比的过程,说出了很多比长短的方法。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毫无用处的,而是充满创造的具有生动情感的一门学科。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进行。一般4~6人为一组,组内成员都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他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三、合作探究,分工协作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保证合作探究的时间,不要走过程,草草了事,特别强调的是小组中的每成员都要有一定的责任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营造合作探究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氛围的营造不单单是教师的几句话,几个动作或几个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以知识的背景营造,以新鲜的角度营造,以好奇心营造,以活动营造,以问题的争论营造等开展利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对于那些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汇报来完成,有必要的可以搞一点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推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却有模棱两可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活动来完成,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让孩子们分组购物,于是孩子们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利用学具中的钱币买不同价格的东西,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使学生在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喜悦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商品交换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认识的视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缺乏合作经验,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的条件。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组建学习小组的原则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培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逐步培养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分一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名称,再让学生想一想它们是长方体的形状还是正方体的形状,同座同学先互相说说应该怎样连线,然后再动手,同座合作直至把全部物品连完。对合作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于是孩子们都积极合作,互相帮助对方,在互相帮助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时间久了,随着每节课中都安排的合作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是只是简单的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合坐学习”,那只会方便学生上课交谈,差生坐享其成。成为最为失败的课堂。而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即擦出智慧的火花,又激发学生的潜能,团体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