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旧村改造价值导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赖笑娟
[导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用地进入存量时代,各大旧改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三旧”改造,经济利益导向下的旧村改造问题日渐暴露。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用地进入存量时代,各大旧改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三旧”改造,经济利益导向下的旧村改造问题日渐暴露。从乡村振兴的本质出发,分析乡村振兴对旧村改造的内在要求,深入剖析当前旧村改造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并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旧村改造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旧村改造;城市更新;“三旧”改造
        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当下,存量土地在土地供应市场上越来越受重视。旧村改造在一线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旧改机构甚至已经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旧村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形成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落,更形成了一定区域的行为模式,承载了一方水土的记忆与文化。乡村振兴是长期的战略部署,旧村改造是单个时间点的项目行为。从长远来看,旧村改造应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思考旧村改造价值的导向问题,有助于修正在旧村改造中的原则性问题,为旧村改造提供思路。
        1 乡村振兴对旧村改造的内在要求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在空间上,乡村与城镇相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要求在尊重乡村文化肌理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等多种手段活化乡村价值。乡村振兴对旧村改造的内在要求可概括为延续与重塑两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振兴与旧村改造的关系示意图
        1.1 延续—乡村文化肌理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蔓延,旧村或因城市的扩张成为“城中村”,又或因人口大量外流成为“空心村”。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对乡村文化的振兴,在文化的变迁中,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使旧村的形态增加了时代的色彩。但内核的乡村文化,应该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得以传承。乡村振兴要求在旧村改造中,需遵循地方特色,注意保护乡土建筑,挖掘地方文化,使乡村的文化肌理得以延续。
        1.2 重塑—乡村“三生”模式再造
        传统乡村是依托农业而诞生的生产生活场所,未具有产业形态或形成以初级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产业形态。因农业收入低且具季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外流,导致旧村凋敝,形成“空心村”。乡村振兴的视角要求旧村改造应该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通过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重新激活旧村的产业,形成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2 旧村改造中的价值导向问题
        2.1 经济利益占主导,乡村形态复刻城市
        旧村改造过程涉及多方利益,发展商从利益角度考虑,重点关注如何取得融资地块;村集体从集体利益角度出发,重点关注补偿及复建物业的取得;政府虽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综合考虑,除了作为企业与集体利益协商的中间人之外,更多只能从考虑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指导旧村改造。村集体对补偿的高期望,企业开发的高成本,倒逼旧村改造在容积率、开发强度、公共配套等方面与城市逼近,使旧村改造区域形态成为城市的简单复刻。
        2.2 文化价值未显化,轻产业、缺特色
        目前旧村改造中,除了明文对古村落、古树、文物等需要保护之外,缺乏对旧村文化价值的研判与深度挖掘。在开展旧村改造的基础条件上,仅仅因为建筑老旧,达到纳入“三旧”标图建库的条件,就有开展旧村改造的潜力。村集体普遍缺乏规划能力、资金能力开展旧村改造,作为合作方的发展商大多是出于由增量土地市场转向存量土地市场拿地的动机开展合作。旧村的文化价值长期被忽略,文化载体设施极少受关注,涉农产业的引入不足,旧村的原有特色更是无从谈起。
        2.3 生态综合价值考虑不周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一大特征是其地理上与自然资源的紧密结合。旧村改造以规划单元为范围开展,缺乏对四周环境、生态的统筹考虑。旧村改造多见于片面追求改造后的建筑面貌更新和现代生活方式构建,对乡村生态、土地承载能力,环境等因素考虑不足,生态功能价值未得到重视。
        3 旧村改造的提升路径
        旧村改造中的价值导向贯穿旧村改造的全过程,良性的价值导向能使旧村改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三生系统,从生产、生活及生态三个方面对比经济价值导向下及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旧村改造,可挖掘出旧村改造提升的路径。经济价值导向与乡村振兴视角下旧村改造的价值导向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价值导向与乡村振兴视角下旧村改造的价值导向对比表
 
        3.1 重农兴农,重视优质农业产业导入
        全方位考虑,与旧村周边资源有机结合,以现代化手段提振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改造过程中,应重视优质农业产业导入,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政府应正确引导旧村改造的价值流向,与旧村改造相结合,综合制定各类重农兴农政策措施,避免旧村改造成为发展商曲线拿地的方式。
        3.2 兼容并包,构建乡村特色社区
        乡村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随着基础建设的完善及现代物流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物质交流变得频繁。乡村振兴打破乡村的封闭性,让乡村的产业、文化走出去,同时,也让现代科技、时尚等元素走进来。乡村振兴并非拒绝所有非乡村的元素。在旧村改造中,用城市的元素诠释旧村的文化,做到兼容并包,构建乡村特色社区,使乡村文化活化,也是乡村振兴应有之意。
        3.3 生态优先,重视与周边生态的协调
        在旧村改造中应该坚持生态优先,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更应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旧村改造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规划人口的兼容性,考虑改造后的产业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景观上,改造后的旧村应与环境的相协调,在环境容量上,应该保持适度的产业与人口,确保旧村改造不损坏周边生态系统。
        4 结语
        旧村改造涉及村集体、村民、改造合作方、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常常会聚焦于经济利益而忽略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价值考虑。本文针对旧村改造工作中价值导向的普遍性问题展开讨论,相关理论的运用有待在实践中验证。另外,关于如何引导旧村改造中的价值流向问题,也是本研究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逍,黄建云.文化引导视角下的田园社区规划方法与实践[J].规划师,2019(23):40-46.
        [2]叶红,魏立华等.湾区乡村角色地位与突围策略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9(05):16-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