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我国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2期   作者:陈妙蓉
[导读] 旧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流失和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我国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困难重重。

         摘要:旧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流失和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我国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困难重重。新型城镇化强调保护文化特色、用现代文明和科技提高村民居住舒适度、解决村落生产问题,为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本文以福建省中埔村为例,分析其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不力的现状,根本原因在于乡村经济动力不足和村民保护传统历史建筑和环境的观念薄弱。但如何实现传统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活存”,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探索传统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的道路仍在继续。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新型城镇化;中埔村

0、引言
         随着2014年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取代旧城镇化成为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旧城镇化追求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使得传统村落的发展因人口流失而走向没落。新型城镇化提出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要求古村落必须要解决保护文化特色、用现代文明和科技提高村民居住舒适度、解决村落生产问题这三大问题[[]]。新型城镇化为保护乡村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但是由于实践和操作的复杂性,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艰巨。本文以福建省中埔村为例,试讨论现今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路径。
1、认识中埔村
1.1基本概况
         中埔村位于福建省永泰县西北部,距离县城一个小时高速车程,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车程约为半小时。四周为丘陵,中为谷地,辖区地形较为平坦,有长庆溪从境内经过,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村庄现有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以种植李果为主,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地域品牌特色。当前中埔村在籍人口约1800人,常住人口约为490人,多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1.2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据族谱资料可考,中埔村有将近600年历史,其传统价值特色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当地的历史建筑,是永泰县庄寨文化的代表和福建闽东地区明清传统民居文化的体现;二是其历史环境是传统山水文化的典型样本。
         (1)以八卦寨为首的明清建筑特色
         中埔村现存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主要是民居。依据历史建筑的评价标准,全村19处现状建筑建议核定为历史建筑,其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反映了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方法和特色,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八卦寨(市级保护文物),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788年),其构造形如八卦,呈寨堡布局。
         (2)带状村庄聚落形态特点
         中埔村布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圆形内部长庆溪蜿蜒自南向北穿过,在北部村界之处过渡,向西形成“眠弓”形态。民居依山面水,聚落沿河流线性发展,呈U型和L型,意喻接水生财。古村的空间布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2、城镇化冲击下逐渐“失活”的中埔村
(1)历史建筑的破败与“破坏式”的改造方式
         中埔村内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都出现了一定的破败现象。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部分传统建筑仅有老人和孩子居住,老人和小孩无力照料硕大的房屋,久无人居的部分破败地也更加厉害。另有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对家里原有的房屋进行了“破坏式”改造,用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替代了用传统技艺和手法制造的房屋结构和内部空间。这反映了在城镇化的冲击下,村民对传统的居住状态不再认同,村庄居民不再重视传统建筑的日常保养及后期修复[[]]。传统手艺人才凋零、传统材料不再进行规模生产,修补价格更加昂贵,传统民居的修缮条件愈加不利。

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生长空间被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所挤压。
(2)传统空间肌理的破坏和现代建筑的入侵
         原有村落的肌理是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形成的,近几十年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冲击,传统空间肌理已经被现代建筑入侵和分解。村民对传统风貌保护的意识薄弱,位于历史建筑周边的住户,以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建设自家院落,割裂了乡村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性,遮挡了传统建筑空间视廊。
         (3)“空心化”、“老龄化”导致产业发展无力
         中埔村交通不便且贫穷落后,少于30%的人留守于村中且多为老幼妇女。以李果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无法满足就业需求,村中青壮年劳动力等“精英和人才”流失。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使得乡村产业发展更加无望。村落发展动力的丧失才是导致历史建筑保护难和历史文化传承难的最本质原因。
3、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如何求生?
         传统民居和聚落保护的最基本原则是历史性保护原则、整体性保护原则和多样性利用原则[[]]。现在主流的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理念是保护乡村历史建筑的建筑功能,实现其“活存”,即保持居住功能或改变建筑居住功能为展示功能,对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改善[[]]。在改造整治过程当中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性,不仅保护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传统历史风貌,还要使传统生活氛围和传统文化氛围延续下去,只有“外形”与“内涵”的共同留存,才能实现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活存”。
         出于实现中埔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活存”目的,我们提出了“微触动,多元融合,打造生态乡村”的理念。微触动指在更新整治中,避免大拆大建,用乡土材料和乡土工艺进行更新改造,多元融合指保护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村庄规划与整治规划在村庄空间和功能上的融合,打造生态乡村指形成传统山、水、田园与人家的生态网络。对于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对当地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制定保护规则,并进行一定的修缮和环境整治。
         使村庄能够留存下的必要条件就是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埔村传统的李果初级加工业由于其价值链和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吸引不到大投资。继续发展李果加工业对中埔村的受益并不大。而中埔村现存旅游资源条件及当地交通区位仅只能带来少量的旅游流量,对于中埔村整体经济带动力较弱。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中埔村的未来该何去何从,以及类似于中埔村这样的普通乡村的未来该何去何从都是一个令人感觉棘手的问题。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普通乡村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迎来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实际保护和乡村发展情况仍然遭遇困难重重。本文以福建省中埔村为例,剖析中埔村遇到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衰败后保护和修缮不利的问题,其本质原因是由于村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庄慢慢被荒废,同时还有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时代冲击下,社会环境以及村民对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为实现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活存”的目的,仅仅依靠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环境整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村庄的发展动力问题,只有村庄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带动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的回归,才可能使得村庄获得长久的生存动力。但目前解决村庄发展动力的措施并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保护乡村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工作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解读新型城镇化[eb/ol]. http://www.gov.cn/zhuanti/xxczh/.
[2]任永甜, 雷奇. 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研究[J]. 山西建筑, 2016, 42(04):10-11.
[3]雍振华. 论传统民居的保护(下)[J]. 中国名城, 2009(09):50-56.
[4]郭冬琦, 李兵营, 王鹏. 关于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更新的探讨——以即墨市雄崖所村孙家街为例[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6, 37(2):56-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