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 周吟袁
[导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的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陶行知说过“道德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无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以德育人、以德立身,做身教重于言教的楷模。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作为一名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转化,而应该选择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或许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给她带来巨大的影响。
        案例一:信任,是一种爱
        她叫“毛亚婷”,是我班的一个体训生。高一分班接手时,就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我们班有两个“双煞”,男的叫陈栩凯,女的叫做毛亚婷,所以我特意给他们安排了第一座,以防他们影响其他人,也方便我管理。分班后,跟所有的老师一样,我开始了“白纸言论”——“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在我这里就是白纸一张,你可以重新开始。”可是好景不长,马上有人通过微信、电话告诉我,说每天体训结束,大概5点半的时候,就看到毛亚婷跟一个男学生在食堂一起吃饭;前两天,有人在学校外面看见毛亚婷跟一个男孩子在一起,好像听说住在男孩子的家里…说实话,那时的我一听到这种消息,感觉很烦,又懒得管,回想到自己曾经说过的“白纸言论”,觉得自己要说话算话,可是来“告状”的人多了,作为她的班主任,是得旁敲侧击一下这个小女孩了。于是,我找她单独谈话,告诉她,关于她的一些流言蜚语,也表明了我的态度,我愿意相信她是个好女孩,也从女人的角度提醒她,女孩子要珍爱自己,不能吃亏,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真的跟别人没什么,就不要做一些让大家误解的事情,做一些让人误会的行为,给她自己招来麻烦。她很认真地听着,也顺从地接受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流言蜚语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苗头。
        高一那会,因为分班,大家都要重新熟悉班规,刚好那时在塑造大家的时间观念,而她总是迟到,所以经常被我罚站在教室外面,每次罚她,她都很听话,与我听到的那个“她”不一样。作为女孩,总感觉她丝毫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衣服有时脏脏的,大大的,天冷的时候也穿得很单薄,摸摸她的手,很凉。有次跟她母亲聊天,才了解到她家庭的真实情况。父亲出国,母亲在上海做服装生意,平时跟奶奶住,但有时因为妈妈的缘故,伯伯会打她。我劝过她的母亲,没有什么比此时陪伴孩子读书,尤其是高三更重要,但是电话那头虽然泣不成声,却表示不愿回来,也不愿跟我说明原因,那时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子好可怜。果然,有次跟毛亚婷谈心,她大声痛哭起来,说爸妈都不要她,我看得好心疼,抱着她说,“爸妈怎么会不要你呢,他们只是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直到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她不是跟男孩子滥情,而是缺爱,只要别人对她好,她就会无条件地相信对方,不管对方是男是女。之后,我似乎“母爱泛滥”,时不时关心有关她的一切。我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的行为会给这个女孩带来什么改变,直到有一天,数学老师突然跑来问我,问我给毛亚婷灌了什么迷魂汤,因为她开始拼命学习数学。我被问得莫名其妙,只是也发现好像事情是这么回事。

她的这个拼劲,正是我们班缺少的,于是,我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扬她。后来,有次跟她母亲交流时,才知道,是因为我,她重新振作起来,曾经的她被以前的老师认定是“坏学生”,到处说她坏话,于是她就自暴自弃——你说我坏,我就坏给你看。而我的关爱,我的理解,让她觉得她要对得起我对她的好,况且她本身是个很有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所以从别人眼里的“坏女孩”蜕变成我口中的“情商高,有目标的拼命三娘”,她母亲说的那一刻,我一开始是震惊,后来又暗自庆幸,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相信她,而是盲目听信别人口中的那个“她”,她是否会因为别人的偏见而一直活在“黑暗中”,不能做真正的自己。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鼓励与赞赏。学会倾听,是教师的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知觉。
        案例二:倾听,是一种爱
        他叫“甄懿”,是我班的领头羊。他很聪明,但是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学习,所以基础并不扎实。高一下学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于是成绩开始在班级里有所上升,并一度跃到班级前三,我也开始关注他。他擅长理科,经常能够得到理科老师的表扬,但我更担心他的文科,于是经常查看他的文科学习情况。感觉到我在关注他,他也更加努力,希望不要辜负我。寒假家访的时候,感觉他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厉,总是觉得他还不够用功,一直在打击他。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感觉他最缺乏的是自信,于是经常建议他父亲能多多鼓励他,尤其是在生活上多关心他。大大咧咧的他,每次被我谈话时,总是露出一副超级成熟的样子,我还没开口说话,他已经知道我的谈话目的是什么,并能诚恳地进行自我反思且提出下阶段的目标。临近高三,我不敢给他多施加压力,所以谈话逐渐减少,有一次晚自习,他主动提出跟我谈谈。在教室门外,他,一米八多的男孩,说最近喘不过气来,感觉父亲一直对他很严厉,又不怎么关心他,经常出门在外,父母离异,也缺乏母亲的关爱,说着说着,竟然失声痛哭,我慌得不知所措,下意识去抱这个比我高出大半个头的大男孩。那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个不善言辞的父亲,顿时感同身受,于是一边抱着他,一边安慰他,“男人,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情感的动物,尤其是父亲,但是不善言辞并不代表他不爱你。”接着,从他父亲的角度,肯定了这一阶段他的努力付出,也帮他剖析了父亲对他的那些“看不见”的关爱之举,整个谈话,我不记得自己说了哪些道理,只记得一直抱着他,拍着他的背,直到他的啜泣声越来越小。整理完心情,他对我说,“之前这些话一直憋在心里,不知道跟谁说,刚刚说出来就好多了,我只是需要发泄一下,老师,谢谢你。”为了弥补他情感上的缺失,我经常跟他父亲沟通,建议在单位做领导的父亲能多回家陪陪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毕业手册上,他说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温暖的拥抱。有时候,倾听,就是一种理解;拥抱,就是一种关爱。
        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各种不同棘手的问题,但每次哪怕心里再情绪波动,都总是提醒自己,无论在处理什么样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自己要保持理智、客观、公正的思想道德观念,再去处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得到非常渴望的那一份母爱,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生病时的关心,换季时的叮嘱,休息时的闲聊,困难时的鼓励,懒散时的提醒,犯错时的交流…给予母爱的同时,要学会倾听,懂得信任,给予拥抱。立德树人,是一项艰苦而又长远的工作,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不仅仅是因为任务的艰巨,更是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自己的孩子,一群我深爱着的孩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