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物质、质量、基本化学仪器以及常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理论,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若不给予学生系统的引导,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复习、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初中化学知识点。基于此,文章围绕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教学
引言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线条、文字的形式搭建关于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的框架内容,诱导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更全面的掌握知识点的运用方法。传统化学教学中,部分知识点的抽象性、难度较大,故教师需利用思维导图对化学学科内容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点的逻辑特征。
1 思维导图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作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性较强,需要学生在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巩固,理清各知识点的潜在关系。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很难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进而加大了化学教学的难度,也对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思维导图与初中化学教学相结合,利用清晰、全面的图示展示出各知识点的内容及使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简单的图形呈现出完整的化学逻辑关系,利用关键词凸显出重点知识点,促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思路[1]。此外,该方法还要求学生利用形象的记忆进行化学的学习,在宏观的理解过程中,再现重点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2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创新策略
2.1 提升课前预习效率,实践导课目的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前预习阶段,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本章的重点知识点,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根据图示中的关键词、内容快速的找到学习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并在过程中理清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沪教版《几种重要的盐》的预习教学中,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初步掌握有关于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其次,教师需利用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根据图示中的关键词进行预习理解。
预习中,学生发现教师仅给出了碳酸钠、碳酸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没有关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完善碳酸钠这一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该物质就是常见的大苏打,化合物是碱性的,且在溶液中可与酸性溶液、某些碱性溶液及盐溶液反应,同时该物质也是肥皂的主要成分……通过汇总本课的知识点,同时在有效的预习中不断发现关于这一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也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问题,方便课堂中及时进行提问。
2.2 强化课中授课效率,激发学生探究思维
将思维导图应用至课中授课过程中,不仅能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知识点体系及框架,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进行思考,分析各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化学内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的获取知识,明确知识点的运用价值。
例如沪教版《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的课中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求学生画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然后提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跟那些因素有关?”此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发表自身对这一知识点的见解,同时要求一位学生采用思维的导图的形式罗列出小组中各成员的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2]。其次,教师需要求学生分别Mg、Al、Fe、Cu等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同时将这些元素作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进行扩充。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即:
,要求学生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元素之前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与H元素之后的元素之间的活性关系,同时将这一知识点总结至思维导图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表中的左侧金属的活动性始终大于右侧金属的活动性,并且H元素后的金属元素不可置换出酸液中的H离子(除浓H2SO4和HNO3)。通过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帮助学生清晰的认知到有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印象。最后,教师需要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在讨论分享中进行信息交互,利用课中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的重点及难点,最后掌握关于本课的化学知识点。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全面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在初中化学中合理、有效的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理解记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汇总能力。另外,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阿呷子布. 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1):240.
[2]冯海云. 运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化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9, 000(0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