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和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关系。而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同时还具有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了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以及策略,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创新意识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一种常见的题型,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其他题型不同的是应用题融合了理解、计算、推理为一身的题型,注重的是对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变通,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初始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搞好应用题的教学工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显得得心应手。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使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凭借个别词语来确定算法
凭借个别词语来确定算法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这一例题:桃树上有一些桃子,被人摘走了9个,还剩7个,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审题能力比较薄弱,看到“摘走”“还剩”等字眼就以为要运用减法法进行计算,于是就出现了9-7=2的错误结果。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看到“一共”“总共”等字样就运用加法,看到“几倍”等字样就用乘法。
(二)学生思维呆板性
简单来说,学生思维的呆板性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在遇到新的类型题时总是习惯有以前的老方法进行套用,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一个班级,全班有30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倍,问女生有多少人?这时由于学生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就会出现30/2=15的错误结果。
(三)学生思维单向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只习惯于顺向思维,所以在遇到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时就会出现不知从何入手的情况。比如:小明在做一道加法算式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3看成8,把十位上的1看成了4,得到结果604,问正确结果结果应该是多少?当学生看到这道题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不知道应该从和入手,解题困难。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以上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初始阶段,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较差,往往在学生进行审题时由于没能够完全理解题目的含义而卡壳了。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过的问题会做,而只要是对题目稍加改动再让学生做还是不会,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所以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再审题时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二)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具备很好的计算能力也是做好应用题的充要条件。有的学生在审题和对题目的理解上都做得很好,列出了正确的算是,可偏偏由于计算上出了差错导致前面的努力都功亏一篑,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说在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做应用题是得到更好的结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教育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在素质教育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创新也就是所说的发散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应用题一般都是以文字或者图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题,那么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就有呢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得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发散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创新能力。
(四)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是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数学。
结束语:总而言之,应有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是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美玲.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8.
[2]刘小芳.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