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工程项目的数量在不断怎能更多,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不仅技术日臻成熟,管理也更加规范。在岩土工程中,地基和桩基础处理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内容,该环节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明确施工处理的重点和难点,不断进行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基;桩基础
地基和桩基础是岩土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谓地基就是建筑工程的中用于承载建筑物的结构基础,其可以传递承载力,具有保障建筑稳定安全的作用。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对基础沉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地基土质量应该符合要求,否则不仅会影响工程整体质量,还会带来许多安全隐患。为此,需要采取相依的处理技术,利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来提升地基的稳定性,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可以确保岩土工程的施工安全。
一、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岩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具有不稳定、技术隐蔽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岩土的构成要素不同,所以物理力学特性各不相同,普遍稳定性较差,在此基础上施工会导致结构和性能参数产生变化,进而出现坍塌、裂缝等问题。此外,岩土工程技术的隐秘性较强,普遍在地基、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施工项目中有所体现[1]。在此类项目施工完成后,会使用岩土或土体进行淹埋,不论是运行,还是使用,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根据岩土工程的特点,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一)换土垫层
在岩土工程中,地基施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处理地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土体与要求不符的情况,为了继续施工并且保障工程质量,可以采用换土垫层的处理方式。换土垫层处理技术普遍在软土层、季节性冻土区域中应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砂石等强度较高的材料,将原本强度较低的软土替换掉,以此来改善土体强度,使土质与施工要求相符,进而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也能减少后期地基沉降问题,从而提升地基的承载能力。在该技术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要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促进地基土体密实度的提升,使其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固性。
(二)碾压夯实
部分施工项目难度较大,对地基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采用相依的处理技术才能满足施工要求。通常,可以采用碾压和夯实的处理方式,以此增加地基的强度和密实度。这种方式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增加地基密实度的方式来改善地基强度,利用重物进行碾压或者采用专门的机械设备来夯实,可以有效改善土质,且操作方式比较简单,适用于各类工程。通过碾压夯实,可以改善土质,进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地基沉降量加大。通常,碾压和夯实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械碾压法,另一种是振动夯实法[2]。前者利用机械设备,包括压路机等等,进行基土碾压压实。在碾压之前,要先铺设20-30cm厚的土层,然后对土层进行碾压,碾压次数普遍在8-12次之间。机械碾压法适用于大面积填土夯实的工程中。振动夯实法则是应用振动机进行垂直夯击,通过夯击来压实土体,虽然这种方式会消耗较多的时间,但效果比较明显,普遍在砂土地基或松散土地基中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地基的密实度,进而使地基更加稳固。
二、岩土工程桩基础处理技术分析
(一)遵守技术规范
在岩土工程中,桩基础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施工环节,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处理效果。首先,在施工前要明确地基的荷载水平,桩基础是用于承受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桩基础的荷载能力,需要先做好基础荷载的计算;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具体的环境、地质等条件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前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土壤、水位等情况,掌握影响桩基础施工的各项因素。此外,也要做好周边环境的勘察工作,避免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最后,要准备好施工设备和材料,做好现场测定工作,确认设备是否存在问题,为正式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应用技术
钻孔灌注桩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桩基础处理技术,其具有抗震能力强、处理效果好、环境影响小等优势特点,所以应用比较广泛。通常,应用该处理技术首先要进行护筒埋设,然后钻孔、清孔、制作钢筋笼、安放钢筋笼,最后灌注混凝土。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要求,可能会加入一些细节化的施工环节。
具体来说,在护筒埋设的过程中,通常保护筒的内径要比桩径大,约在20-40cm左右。为了确保保护筒强度符合要求,可以在上部、中部和下部焊接外部强筋、保护筒埋设深度要超过1.5m,顶部位置要比地下水位高1-2cm,同时比施工地面高0.3m;在钻孔方面,首先要确保钻锥的稳定性,采用小冲程的方式钻孔,确保开孔坚实。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有坚硬土层,则可以加大冲程,避免空锤、大松绳等问题[3]。要采用连续尊孔技术,并在钻孔的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记录;在钻孔结束后要清孔,清孔的过程中,要对内部水位进行控制,通常在地下水位上方,超过地下水位1-1.5m。在清孔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稳定操作,如果速度过快,可能会出现坍孔、孔上涌等问题。要确保沉渣全部被清理干净,同时检查混凝土和基岩之间是否有效结合,保障桩基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在钢筋笼制作和安装的过程中,要明确钢筋笼的尺寸,严格按照尺寸进行制作,同时也要掌握钻架允许起吊高度,确认无误之后才能进行施工。在分段骨架制作的过程中,接头应该错开,并且确保骨架稳定。为了保护钢筋笼,可以在外部设置垫块,横向周边设置4个垫块,竖向间距为2m。如果钢筋笼出现弯曲的情况,其会和孔壁产生接触,进而出现钢筋笼上浮的情况。所以,要控制钢筋笼的组装精度,避免吊运过程中出现碰撞,否则很容易引发变形问题;在混凝土灌注方面,要根据桩孔深度选用导管,管径通常在25-35cm,使用前要先进行试拼和密封检查实验,确定导管符合要求且接口牢固之后才能开始施工。为了避免出现堵塞的情况,要增强混凝土流动性,所以要控制石子、卵石的含泥量,通常不超过2%、为了提升混凝土流动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添加适量的水,并且保障搅拌均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岩土工程中地基和桩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施工内容,为了做好地基和桩基础的处理工作,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要求选择碾压或夯实的处理方式。在桩基础处理的过程中,要做好各环节的质量把控,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森森.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要点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No.136(06):157+159.
[2]贾志宏.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研析[J].价值工程,2018,037(010):152-153.
[3]李国保.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8(30):009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