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6卷11期   作者:王悦
[导读] 商业综合体 动线 业态 流线设计
        摘要: 商业综合体 动线 业态 流线设计
        参考文献:商业建筑设计 周洁      浅谈集中式商业建筑的动线设计 陈思琢   室外步行街的总图设计方法浅析 于斌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发白热化,商业综合体作为一个区域的流量集合体和地标名片,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 前期策划和商业定位
        首先是选地,周边交通状况,周边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都会影响综合体的定位设计和经营策略。在此阶段会根据用地面积、容积率以及策划盈利分析来进行入公寓、办公、酒店、商业等多种建筑功能的组合布局,多方案对比来选择最优方案。择优的原则除了有地标作用,对展示城市形象有要求的建筑以外,选中方案通常都是以价值最大化的方案为模板进行优化设计。
        二 总体布局与流线规划
        商业综合体地块通常四边临路,级别最高的市政道路(非快速路)同时也是商业综合体的展示面和人流的主要来源方向。结合地铁及公交入口,主次干到交叉口和四周道路级别来判定人流方向,人流方向连线即为主动线。两点或三点之间的连线可以是直线、曲线、环线或者复合动线,主动线的类型应根据地块大小和长宽比来判定,以通达性可见性为原则,结合空间节点设计。
 
按私密和公共分析,商业>酒店>办公>公寓,所以酒店办公公寓入口通常设在级别较低的城市支路或者场地内部道路上,酒店需要一定的城市展示面,应结合场地布局综合考虑。
        三 购物中心设计
        如果说简洁清晰的动线和丰富有趣的节点空间是商业建筑的骨架,那么人流就是商业建筑的血脉。良好的平面设计结合业态布局可以拉动人流,盘活商业。
        3.1从业态上来说,分为主次力店和小商铺,主力店作为目的性消费最强的大型商铺,同时也是整个商场的核心租户。通常布置与平面动线尽端和垂直动线高层处,如磁石一般吸引人流,人们在前往主力店的过程中路过周边小商铺,从而带动客人的随机性消费。次主力店和主力店的作用类似,对于不同规模的商业综合体,主次力店的建筑类型也是随之变动的,主要看它在整个综合体中承担的引力锚固点的作用大小而定。主力店和次主力店常位于动线尽端或节点周边沿主动线占用小面宽,消耗大进深。小店铺沿主动线布置,进深面宽1:2-1:3。主力店的业态类型有超市,百货,影院,KTV,电玩,溜冰场,租金低。次主力店的业态类型有儿童娱乐,大型餐饮店,各个业态知名度高的旗舰店铺,租金中。小商铺以零售、餐饮为主,租金高。
        3.2购物中心在消防设计
        可以分为步行街模式和集中商业模式,也可以二者结合使用。步行街模式主要参照防火规范5.3.6进行设计。集中商业模式在疏散距离上与步行街模式不同,应参照防火规范5.5.27表格取值。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综合体建筑来说,未来商业改造招租的业态类型不确定,采用从严原则,所以在高层建筑防火分区按防火规范表格5.3.1最大取值为3000平,而不是按5.3.4取值4000平。
        3.3对于购物中心的内部动线而言客人动线和后勤动线。
其中客人动线可分为水平动线和垂直动线,客人动线设计原则为1保证商铺可见度。2关注商铺均好性,避免尽端,死角。3结合动线和空间节点丰富顾客体验。4 动线方向明确。后勤动线主要作为后勤及污物通道,流线:地库-货梯-后勤通道-餐饮店铺,货梯常结与消防电梯合用。类型有点式和线式。
        3.4客流水平动线设计方法:
1根据商业规模选定动线形式。结合公建节点设计。2动线与锚固点结合。3弧形动线可增加商铺的可见性。4首层动线引导客流进入,二层及以上动线循环式引导客流。5挡规模较大需要设置次要动线时,将收款台、卫生间、母婴室等功能空间布置在次要动线末端,引导客流次要动线引导客流。6 动线长度合理控制。以步行2小时,300-600米为宜,为避免步行疲劳以小于200米布置空间节点,结合中庭空间和过厅布置休息区
        3.5客流垂直动线设计方法:
1 影院,KTV,超市若考虑延时营业,宜设置能满足延时营业的垂直流线。2 客流主入口设置扶梯或飞天梯引入客流,扶梯距离外门距离不应小于15米。3主要垂直动线结合主入口和空间节点设计电梯组或自动扶梯。次要垂直动线是利用自动扶梯均匀地分散到垂直主动线之间,方便顾客快速便捷地进行不同楼层的转换。扶梯服务半径约30米,客梯服务半径约50米。
        四、各个设计阶段应明确的内容
        
        五 结束语
        以上内容仅为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面的理解和总结,内容浅显并不全面。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总结可以帮我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商业建筑的营销策划的理解,对消防设计的掌握,可以让我在建筑设计陷入困境时总结出明确的设计方向,帮助业主实现设计价值和设计理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