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专科医生素质要求与培养探讨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季小清
[导读] 疼痛科专科医生素质要求与培养探讨

季小清
(鼓楼区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基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医改进程不断深化,对临床医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临床治疗不再只关注疾病本质,对推进专科医生的培养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疼痛科以诊断及治疗慢性疼痛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疼痛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慢,临床医师人才匮乏是当前疼痛科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必须全面建立与之紧密衔接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提升疼痛科医师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充分满足人们日趋增长的医疗需求。
【关键词】疼痛科;专科医生;素质要求;培养策略

   疼痛科是现代化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多学科相互交叉及渗透的综合性临床科室,涵盖皮肤科、外科、肿瘤科以及神经科等多类临床疾病,其要求需要临床医师具备娴熟的诊断功底以及良好的穿刺技术[1]。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老年群体多引发慢性疼痛问题,而疼痛科专科医生普遍对慢性疼痛问题缺乏充分的认知,同时对慢性疼痛系统化治疗的知晓率偏低。协同完善医师培养体系,增强专科医师的综合能力是提升临床医疗水平的基础,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疼痛科对临床专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1、疾病评估能力
   专科医生需要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详细问询临床病史、基础症状、体格检测结果等,并依据疼痛部位、性质、强度、范围、发病时间、是否伴随症状等,综合评测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问题,分析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同时,专科医师必须学会针对性应用科学的疼痛评估工具,譬如面部表情评分法、数字评分法、疼痛图谱等,以加强临床诊断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2、诊治及学习能力
   专科医生需要积极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内容,紧跟行业研究发展动态,结合慢性疼痛疾病谱的发展,适当选用针对性治疗技术,以强化对慢性疼痛的规范诊治,同时积极推广科学的治疗模式。此外,疼痛科专科医生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尊重患者的价值观,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治疗主诉,优化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鼓励他们协同参与慢性疼痛的长期诊治决策中,同时予以适当的情感支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关怀,改善患者的疾病痛苦。
   3、引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疼痛科专科医生需激发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他们经常参加慢性疼痛疾病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健康促进会等,由医生定期和患者交流沟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预防出现止痛药物滥用的现象,同时避免不合理选用中医药治疗等情况发生,譬如对于慢性腰背疼痛患者,医生需为患者示范正确的下蹲拾物姿势,叮嘱其不可久站久坐,防止搬重物,科学减重,改善腰背肌功能等,以及时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信心,促进患者尽早康复[2]。此外,还要求专科医生能够利用社会及家庭的力量共同对患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疼痛科专科医生的培训措施
   1、现场实时培训方法
   微创介入手术是疼痛科的核心治疗手段,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医师进行现场讲解,详细拆解手术每项关键步骤,提醒专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结合影像学材料加以操作,包括体位摆放、超声、CT等影像学诊治工具的使用等。在手术期间还可开展实时教学,指导专科医生掌握正确的穿刺角度及方向,每次拍下的影像材料均要进行复盘讲解,并针对典型的解剖图像进行保存,引导专科医生进行分析和处理[3]。此外,应当指导专科医生在和患者开展术前谈话时,学会结合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学历背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过程,以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患者在术中发生疼痛,则以轻柔言语和患者沟通交流,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叮嘱其不要有大幅度动作,确保手术的精准位置,提升手术效果。
   2、以病例为基础的CBL培训模式
   CBL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围绕问题导入至临床培训中,通过综合分析及探讨现有的临床资料以及检测结果,将疼痛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训人员可提前将下一环节的病例讨论主题告知专科医生,引导他们整合资料,进行PPT制作,每周定期由培训人员组织专科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医生积极发表观点,各抒己见,让大家在听取不同发言后进行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临床经验,以获得新的启发[4]。此外,培训人员也需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以实现激发学习自主性、不断扩展专科医生知识储备的目的。
   3、定期晨课培训方式
   每周安排培训人员针对1类疼痛科疾病进行系统化讲解,可通过图片、影像等直观的形式表现授课内容,讲解知识涉及了解剖重点、穿刺路径等,并详细分析手术过程的拍摄视频。通过这类较易感知的培训方式达到传递信息的可视化目标,不仅能够更加高效、生动地引导专科医生进入临床实践的情景中,同时通过周期性讲课促进其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5]。在完成晨课后,还可要求每位专科医生整理最新文献报道,进行总结汇报,内容主要围绕疼痛医学最新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前瞻性的治疗方案以及新型技术成功治愈的个案等,以不断拓展医生的知识边界,培养其努力钻研、积极探索的科研能力[6]。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完善疼痛科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制度,并贯穿于高素质临床医师成长中,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医师的综合素养及临床水平。

参考文献:
[1]聂会勇,张丹丹,王锁良, 等.“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的疼痛科全科医生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2):197-199.
[2]李泓锡,姚鹏.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5):108-110.
[3]文松,刘宇山,曹嵩.思维导图在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8):40-41.
[4]张庆,考验,谭莉莉, 等.全科医生社区慢性疼痛管理能力的培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2):97-99.
[5]杨立强,李小琳,曹国庆, 等.疼痛科进修医生培养的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0):156-159.
[6]张达颖.疼痛科专科医生素质要求与培养探讨[C].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5): 17-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