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与总体规划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杨
[导读] 摘要:此次研究希望通过“3S”技术以及人工识别对成都市主城区卫星图像进行图形绘制并以300*300为标准划分区域,赋以空间类型权重,对生物丰富度指标、植物覆盖率指标、水网密度指标等数据分析并与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比调研,从而总结讨论成都市生态本底变化过程,为未来对生态本底领域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615000
        摘要:此次研究希望通过“3S”技术以及人工识别对成都市主城区卫星图像进行图形绘制并以300*300为标准划分区域,赋以空间类型权重,对生物丰富度指标、植物覆盖率指标、水网密度指标等数据分析并与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比调研,从而总结讨论成都市生态本底变化过程,为未来对生态本底领域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中心城区;生态本底;总体规划
        1.研究区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为邻。位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 31°26′之间。市域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2.2地形地貌
        成都地质悠久,地层出露较全,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击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
        2.3气候条件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
        2.4人口与社会经济
        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658.1万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500.0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4元,比上年增长8.8%。同时全市在2019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GDP)1.7万亿元,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7。
        2.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底与总体规划对比分析
        2.1中心区用地布局
        成都市中心区空间层次分为城市建设区和城乡协调控制区两个部分。城市建设区包括三环以内的旧城和三环以外的7个边缘片区,这些边缘片区之间为楔形绿地相连接,城乡协调控制区是绕城高速生态绿带的500米范围内,以生态绿地为主的低密度、低强度控制区。
        2.1.1城市建设区
        (1)轴向集中拓展: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建设区应该由单核聚集到轴向集中发展,以旧城核心区为中心,拉开布局架构,形成南北、东西两条主要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南北向以人民路延伸为主作为城市行政文化综合发展轴,主要承担行政办公、文教、科研、会展等职能,东西向光华大道和东大街东西向轴线,作为城市商业金融综合发展轴,重点布置商业、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功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将行政办公、居住、高等教育、区域性医疗服务等功能向边缘片区或新城疏解,逐步增强旧城商业、商务、文化等功能。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大致看出城市建设区已经不再是单核集中的摊大饼状,而是向边缘外围轴向集中扩展的发展模式,其中南北轴向扩展较为明显,因主城区南部为天府新区,南北轴向为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最主要方向,因此生态本底图中颜色多呈现橙色和黄色,生物丰富度指标权重值较低,说明生物丰富度指数较低,城市南北轴纵向拓展的建设规模较大。但是东西轴的横向拓展尤以东部片区的生物丰富度指标权重值却处于中等数值大小,说明生物丰富度指数处于中等水平,横向拓展的建设规模还比较小,呈现出纵横轴向扩展建设发展不一致的特征。总规中还明确了向东、向南发展战略作为城市近、中期重点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将成为中心区十字交叉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生态本底图中可看出向南发展较为迅猛,而向东发展则较为缓慢,整个城市建设区呈现出西南片区建设发展较为快速,而东北片区则较为迟缓的不均衡特点。
        (2)功能结构布局:总体规划提出应该对中心城区的功能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将其与外围边缘片区以及新城片区联动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针对居住用地,总规明确要适度控制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比例,向外有效疏散达到合理均匀分布之势,同时改善更新现有旧城中心区居住环境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服设施的建设。从生态本底图以及依据绿地率指标要求所计算赋予的居住用地生物丰度指标权重值来看,中心城区的一类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西部和南部沿二环路和三环路集中分布,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分布较为均衡,同时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联系结合起来整体布局,城市边缘片区也分布有一定的居住用地,尤以西南向比例最高。表明了居住用地的布局发展与总规基本一致。针对工业用地,总规提出“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退二进三”等政策措施,旨在控制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比例。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基本搬迁至外围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片区,尤以东边范围为主,工业用地基本外迁致使占地比例逐步减少。针对公服设施用地,总规提出要加大建设发展规模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城市职能的目标定位。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公服设施用地比例得到提升,颜色多呈现橘黄色,同时边缘片区分布有一定数量,表面其也在形成过程之中,这基本解决了公服设施匮乏的弊端,但也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其空间分布反差较大,中心城区西部和南部片区较多,而东部和北部则明显不足,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图1、图2)
                 
        图1  成都市中心区生物丰富度图       图2  成都市中心区用地布局图
        2.1.2城乡协调控制区
        城乡协调控制区是绕城高速生态绿带500米范围内的以生态绿地为主的低密度、低强度控制区,主要承担生态涵养和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并补充城市现代服务业功能。总规提出要以环境建设为前提,积极有效引导此片区的协调发展,采取拆二还一的方式将建设用地集中组团布置,严格控制其用地比例,优先设置市政基础设施。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绕城高速500米范围内颜色多呈现黄色和浅绿色,东北和东南向有成片的中绿和深绿色斑块,同时局部地段有集中分布的橘黄色斑块,以西南向和西北向为主。其中黄色和浅绿色以生物丰度指标权重值为0.16和0.20的草地和湖泊湿地为主,中绿和深绿色以0.28权重值的林地为主,局部地段的橘黄色则以0.09权重值的耕地以及公服用地为主。这表明了此片区发展基本与总规一致,是以自然湖泊湿地和草地为主的生态绿带,具有一定的生态涵养和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但是整个生态绿带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体现在东北和东南片区保存发展的较为完好,然而西南和西北片区却有被破坏侵占的趋势。
        2.2中心区绿地系统
        为适应成都建设“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总规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为契机,明确要高标准地规划建设绿地,努力建成分布均匀、功能完善、具有地方及历史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提出构建“四圈七片、九廊七河、多园棋布”的中心区绿地系统,其中四圈为府南河环城公园及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两侧绿地;七片为三环路与绕城高速之间7片楔状绿地;九廊指结合中心城区向外放射的九条主要交通干道形成的绿化廊道;七河则指在绕城高速以内的以锦江(府河、南河)、沙河等为主的7条河流水系。针对三环以内旧城为主的城市建设区,总规提倡集中建绿,通过土地置换增加绿地面积,大力发展街头绿地、居住区公园等形式的绿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大中小型公园绿地。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旧城中心范围内有相对集中的点状绿色网格,表明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街头绿地和公园绿地,与总规基本一致。针对城乡协调控制区,总规提出要严格控制非城市建设用地,以绕城高速500米范围内形成环城自然生态带,既起到了绿化隔离的作用,也有效控制了城市规模的无序蔓延。同时,以此为基础向城市中心内部嵌入楔形绿地,并通过河流水系和绿化廊道与中心区点状公共绿地相连接共同构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景观格局。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基本与总规所确定的环状生态带和内嵌插入的楔状绿地范围一致,但是也有相出入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不均衡性。环城生态带的整个东边片区范围保留发展的较为完好,但是西边片区范围却逐步缩小有被破坏侵占的趋势。同时7片楔形绿地发展也不均衡,其中西北方向的楔状绿地面积范围缩小,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所侵占。此外总规还确立了城市走廊式发展的格局,引导城市建设轴向发展,提出中心城区东北方向为城市通风口,东北至西南向为整个城区的通风廊道,应防止此走廊之间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填充,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空间形态充分保障城市的通风条件。然而从生态本底图中可以看出城区的进风口即东北方向是一片内嵌插入的楔状绿地,其建设用地比例较低,但是在出风口即西南方向却被大量的建设用地所侵占,导致城市通风走廊的不连续通畅。
                                            (图3、图4)
                               

                         
        图3成都市中心区植被覆盖度图     图4成都市中心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3小结
        根据评价结果,对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底现状进行整体评价,成都市生态本底社会空间、经济空间与自然空间比例较为合理,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在一定水平,城市建成区内部也有一定比例生态绿楔,整体呈现“西密东疏、南北一致”的生态布局,为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冬瑜. 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陆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D]. 长安大学,2011.06.
        [2]牛冬瑜,许金良,贾兴利. 面向公路选线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本底状况评估[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2:1023-1029.
        [3]谢鹏飞,周兰兰,刘琰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4]邬莉莎.基于“3S”技术的成都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瑜.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用地评定方法与途径[D].苏州科技学院.2007
        [6]华西都市报.成都建设环城生态区,2016建成“6湖8区”[N],四川在线,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