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胡义
[导读]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摘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其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效率,还能为他们进入高阶段展开更加复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经历解题的过程,引导他们从中分析出解题技巧,培养他们的读题、审题能力,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教学途径
        小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与思维、知识结构、阅读能力等方面有关,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非常努力,但解题速度慢、正确率低,有些学生看似漫不经心,却能快速、正确地说出解题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教师应从根源入手,从知识掌握、读图能力、解题方法、思维训练等多个角度,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地训练,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一、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日常的数学习题训练中,通常只考察近期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会下意识地圈定思考范围,形成习惯之后,再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难以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无法运用联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解题过程中遗漏知识点现象比较常见的结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系统化地教学,借助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公式、规则等内容,使学生进行对比式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进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突破以往解题思路的局限性。以西南师大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之间的乘法运算规则,也学会了将乘法变换成连加的方式进行计算,而这一课涉及到小数点的问题,难度有所提升。教师借助购物情景引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具体的数字算式4.2×6,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他们给出的方法是6个4.2连加、把小数化成整数,运用了新旧转换的思想,与之前所学内容关联了起来,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式的计算结果,重点分析小数点的特征,使学生得出因数里有几位小数、乘积里就有几位小数的结论,最后请学生直接用列竖式的方式计算小数乘以整数,从他们的练习结果中开展纠错活动,进一步指导学生巩固和强化小数的计算法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基础知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迈出正确解题第一步
        在日常的练习测验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在解题的时候马虎大意,错误地理解了题意,形成了与正确解题方法背道而驰的思路,部分学生则无法读懂题意,难以明确出题者的意图,缺乏审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审题能力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一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技巧,培养他们细心、认真、严谨的审题习惯,开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良好开端。比如遇到文字较多的题目时,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形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掌握一些数学术语,从问题入手,正确剖析已知条件,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题意,找准数量关系,顺利地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班主任要带19个学生去坐摩天轮,每个仓里只能坐4个人,请问需要购买多少张票,占用几个仓?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个答案是19,第二个则会直接用19÷4,得出5个,他们忽视了题目中的条件,产生了错误的解题思路。讲解中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读题,圈出所有的人物、数字:班主任、19个学生、4个人,先算出总共的人数:19+1=20,可得第一问的答案,再算出第二问的答案20÷4=5。通过这道题的讲解提示学生在读题时要找出所有隐含的条件,深入分析题目的用意,梳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同时还要依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读题能力特点,保障学生在正确读题的情况下适当地加快他们读题的速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处在定势的状态中,陷入到死胡同里,缺乏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产生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造成了解题上的困难,也挫败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这主要与他们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关。那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无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技巧,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懂得正确变换思路,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式解题,从而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解题的速率。比如求坐出租车车费的问题中:出租车的起步价是8元,2千米以内都是8元,之后每超过1千米加收1.8元,那要去距离起始地8千米的地方,至少要花多少钱。部分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会茫然无措,教师则引导他们采取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意,总长度为8千米,画出8个线段,标出前2千米的价格是8元,之后每一个线段上标上1.8元,请学生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引导学生依据算式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起步价+计价路程的车费=总费用,还可以引申出生活用电的费用、电话费等各种阶梯式计价的题目。这类题目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提高了他们的解题技能。
        四、关注反思总结部分,引导学生灵活地解题
        学习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学生只吸收不输出、不总结、不反思,则很难构建出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也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在解题方面,更需要反思和总结,借助错题反思原因,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方法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回顾所学的知识与技巧,找出学习中遗漏和存疑的地方,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记录日常测验中做错的题目,深入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近期解题过程中领悟到的方法和技巧,整理所有的数学公式,掌握一整套的解题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遇到分数相关的题目时,学生经常在化最简分数和通分方面出错,得出的答案不是最简分数,通分时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时思路不够清晰,有些学生是因为操之过急才出错,有些学生是由于不细心引起的,有些学生是没有完全掌握分数的知识,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总结出来,设置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地写下每一个计算过程,学生之间相互批改,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练习,还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组织学生训练,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分数相关题目的解题技巧。而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中,也能逐渐地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能够达到取长补短式的学习效果,从而获得能力上的突破。
        总而言之,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技巧,使其学会灵活变通,提高他们的分析、思考与解题能力,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灵活性、发散性,帮助他们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银元.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教育观察,2020,9(07).
        [2]王细娥.探讨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
        [3]吴学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