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死亡教育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张秋月
[导读] 作为生命中的最终阶段,死亡也就代表了生命旅程的结束。
        【摘要】作为生命中的最终阶段,死亡也就代表了生命旅程的结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者已矣那种小心谨慎的避讳,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死亡教育作为以死观生的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死亡教育  问题  策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我们平静的生活带入了噩梦之中,看着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我们无限的焦虑和恐慌,这一次,死神离我们近在咫尺。疫情之下,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也不能幸免,在这场离死亡最近的灾难中,我们怎么样来和孩子们“谈生论死”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生命始于“生”,止于“死”,从生到死是一段自然的旅程,是人类自始至终都无法回避的规律。但是,对于幼儿园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明白什么是死亡吗?怎样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呢?
        一、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论是从学校上来说,还是从家庭上来讲,都注重对“生”进行教育,比如“三生教育”,而在面对“死”时则采取了避而不谈等态度。如果只说生命多美好,却忽略了死亡多沉重,孩子怎么能真正学会尊重生命呢?也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思维定势逐渐形成,直接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了错误的影响,并干扰了死亡教育的有效开展。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5岁多,却整天寻死觅活,听她的班任老师讲起,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童真活泼的年纪,怎么会有这么极端的思想?后来,从家庭方面找到了原因:因为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她极其宠溺,已经到了有求必应、走火入魔的地步了,不管她有任何要求,如果家人稍稍面露难色,小女孩就扬言要吃老鼠药、要割腕、要跳楼,家长也只能言听计从,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她上幼儿园也是心情好就上,心情不好就不上,家园合作更是无从谈起,当老师想跟家长沟通孩子教育问题时,家长也极其不配合,让老师不要干涉她家孩子的心理和自由。听完后,我的心一阵发紧,这样不珍惜生命的孩子,这样毫无主见的家长,长此以往,会面对如何恐怖的处境?我不敢想象。
        2.当下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功利化教育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幼儿教育中,加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渐增加。可以说幼儿教育这种功利化倾向对幼儿生命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幼儿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中疲于奔命,家长、老师,大概都没有认认真真地沉下心来,跟孩子谈一谈“死亡”这件事。
        3.大众传媒上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现阶段的一些电视或是电脑游戏中常常充斥着死亡的信息,但是从正确性上来说,却是有待商榷的,在虚幻死亡情境的影响下,也就影响到了幼儿对生命的认识,甚至还错误的认为死亡是可以重生的。有的动画片或者童话故事里,对死亡的界定就是“睡着了”、“生活在天堂”、“去了遥远的地方”等类似的表述方式,在这样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孩子很可能会认为死亡是暂时性的或可以改变的,由于在幼儿期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科学理解,导致很多孩子因为认识模糊,不懂得生命的不可逆性,不会珍惜生命,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的策略
        1.运用绘本,帮助幼儿理解“死亡”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6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对死亡的理解能力与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让孩子直观地理解死亡?绘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一位家长曾经跟我分享过她和孩子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孩子5岁左右的时候,她带着孩子逛街,正在她兴奋的看着那些漂亮衣服的时候,背后传来一句“妈妈,我长大了你会老吗?”“嗯,我当然会老……”他紧接着又问了一句“你老了,就会死的吗”她很随意的回答他“当然,每个人都会死的。”他开始略带哭腔的说“我不要长大,不要你老,也不要你死”。家长很无措不知道怎么解释。
        回想我们小的时候,谈“死”是最大的忌讳,过年那天提到这个字眼,就会得到大人的呵斥,更何谈让他们告诉孩子关于死亡之事。在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也开始认真的去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但却不知道要说点什么。解释不了的东西就交给绘本吧,国内外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绘本,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100万次的猫》、《獾的礼物》、《苹果树上的死神》、《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等等,我把这些绘本推荐给了家长。她说,孩子读完,他有点难过,因为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死,但读完这些绘本,孩子似乎接受了“死亡”这个现实,对于小孩子,不需要讲这些大人也搞不懂的生死大问题,简单的告诉他,你会一直陪伴他,就可以了。
        2.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做好深化认识工作
        如果想要在传统观念的背景下进行死亡教育,那就要保证思想理念上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形成正确的认识,理性的面对生死。当幼儿对生命产生出正确的认识后,也可以形成有效的科学观念,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目标。
        那么,在幼儿园究竟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1.小年龄,具象展示死亡
        如果直接讲述死亡,小年龄段的孩子是理解不了这种抽象事物的,那就需要我们把抽象的死亡化为具象的东西来展示给孩子。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对孩子进行具象解释,比如:树叶飘落、鲜花凋零、小鱼翻肚皮、死去的昆虫,让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循环有直观的概念,然后再告诉他们:其实我们人类也是这样的,我们从婴儿变成小朋友,再从小朋友长成大孩子,再变成大人,再变成老人,最后迎接死亡。
        2.大年龄,具体描述死亡
   通过小年龄段的死亡教育的累积,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我们不妨对大年龄段的孩子具体地描述死亡本身。客观解释死亡是身体功能的停止: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等。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的必然过程。死亡是悲伤的,如果面对自己的宠物死去,或者亲人的离世,可以坦诚地表达悲伤,并且常怀思念。
        3.借助家庭来开展死亡教育工作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通过有效的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要与幼儿家长进行互动,借助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来帮助幼儿认识生命。如:家长可以将幼儿带入到动植物园中,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意义,来培养好幼儿的生命观。通过告知幼儿不要随便采摘花草等,从而帮助幼儿认识到生命的存在。遇到有亲人离世或者参加葬礼时,不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悲伤情绪,这样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形成错误的生命观。也不要避讳“死”字,若用“去天堂”“睡着了”“去远方了”来代替“死”字,那去了何时回来?睡了何时醒来?都将会成为孩子心底永久的困惑。让孩子理解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不要被影视作品中雷雨交加、漆黑恐怖的气氛和葬礼现场的装扮、哀乐气氛所影响,陷入疑惑和焦虑之中。
        在过去看似平凡的几个月里,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毒害和吞噬着我们的生命。但是在病魔面前我们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和鲜血与时间赛跑。面对疫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责任与感恩、使命与担当、生命和希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疫情之下,我们更应与孩子们一起谈生论死,让孩子们懂得:生时珍惜,敬畏生命;死时淡然,无惧死亡。

作者简介:张秋月(1990-),女,籍贯:云南昆明,民族:汉族,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