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   作者:徐丽萍
[导读] 初中学生因所受家庭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不同,个体间通常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 徐丽萍 261400

摘要:初中学生因所受家庭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不同,个体间通常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初中班级的人数较多,课堂时间又比较短,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但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设计相关问题或作业,兼顾到每个小组的学生。本文将就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展开讨论。以期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引言:小学是学生接触各个学科的初级阶段,在步入初中后,学生会对各个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开.教师要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走得快”,让接受能力稍慢的同学“走得稳”,既构建高效课堂,又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分层
        初中班级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将小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重难点总结在试卷上,在班级内通过入学时对学生的检测,对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有所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设计附加题,对擅长数学的学生有更好的了解。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讲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相关知识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也有涉及,教师可以通过对图形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第一问可以从点线面的关系进行提问,检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问将图形与计算相结合,求该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从学生的解题步骤看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从整体上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第三问对初中即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设问,在难度上有提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了解有多少学生接触过初中数学知识点,或是在同龄人中有较强的逻辑思维。通过用试卷对学生情况进行检测,教师不但能够知道班级数学的整体水平,还能够对优生有了解,对理解较慢的学生有掌握,这样就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对学生进行分层,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二、对课堂进行有效设计,对不同学生进行引导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科目中相对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标要求下,逐步推行分层次教学法,来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目标[1]。


现在学生超前学习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利用课外机构的学习对校内学习做补充,在教师讲到这一课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已经学完了相关知识,但教师在这一点上应该充分到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要照顾到没有学过相应知识的学生。教师应从最基本简单的知识点入手,消除学生惧怕自己学不会的错误心理,确保各部分学生都能听懂。在理解了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再通过适当题型对有解题能力的同学做适当拔高。这样能够兼顾到班级内所有学生,更利于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七年级上册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先对三角形的定义做阐述,并通过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在这个环节,学习能力强、善于观察总结的同学总能较快说出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的规律。教师再进行讲解,让领悟较慢的学生也能够对三角形的规律有所掌握。再练习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书上的习题,并在黑板上出一道有些难度的题。接受较慢的学生通过书上的练习对基础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接受较快的同学对知识掌握得熟练做题速度较快,能够在其他同学没做完题的时候思考黑板上的拔高题,不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三、重视课后的梯度作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分层次布置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作业布置方式[2].分层教学法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广泛应用于课后环节,教师向学生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学生更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进而提升成绩和学科素养。像每年的中考题中都会有基础部分和拔高部分,部分同学可以冲刺拔高部分的题目,尝试取得高分;大部分同学更应该夯实基础部分,做到会做的题目不丢分。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项练习的引导。
         在认识三角形之后学生会学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和公式,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不同作业,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对图形设问,1.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求斜边边长?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分别是6cm和8cm,求另一边长?3.已知直角三角形周长是12,求该三角形面积。通过对一个图形的不同设问,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结语:学生的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应该充分接受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做“一刀切”式的教育,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在讲课时,教师要通过提问、观察学生表现等方式,兼顾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将书本知识转换成实际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有效设计。
参考文献:
[1]赵英雄.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98
[2]吴先秀.初中数学作业分层次布置的有效性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2):77+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