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创立的一系列立场、观点、方法,属于新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最初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建,在其传入我国后,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以及价值观,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闻观念被不断传承。在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这一观念也发挥了突出的指导作用。文中首先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容作出分析,并且探究新闻舆论工作的要点。在此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新闻舆论;马克思主义
引言: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类思潮不断涌现,为了发挥新闻舆论的舆论引导作用,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保障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因此,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容
(一)人民报刊思想
人民报刊思想的核心集中在两个方面:报刊的人民性(人民)和出版的自由性(自由)。
该思想指的是要对所有报刊内容进行无情批判,即发挥其批判作用和现实作用,尽可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马克思在无产阶级的新闻宣传中指出,应以人民事业为主,并且对旧世界做出批判,迎接新世界的来临。他提出在创办人民报刊时,应将人民的想法和思维作为办刊的主要目标,使其能够真实反馈人民的情感与思想。还要求在报刊中必须掌握一手资料,并且保证出版自由,突出人民报刊的人民性特点[1]。
(二)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党报思想是指,将宣传党的政治纲领作为主要的报刊标准。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报刊树立旗帜,向人们积极传达党的各项指导纲要,使人们加深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理解。要求其在党建工作和革命运动中发挥出突出的引导作用,注重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要点
(一)突出政治性
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舆论环境正在趋于复杂化发展,此时便突出了新闻舆论的重要性。其必须坚持走政治性道路,方能保障舆论引导的可靠性。而在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时,则应遵循党性原则,将新闻舆论作为宣传党的主张和意志的重要媒介,将更多的党政内容传达给群众,以此来达成凝聚群众思想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准确定位
从战略层面来讲,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并且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舆论工作进行重新定位。经过一系列研究可知,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与党的各项工作均存在一定的联系,需将党的理论以及方针路线作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此种背景下,方能借助新闻媒体凝聚民族力量,使其朝向相同的方向而努力,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因此,应将新闻舆论工作上升至一定的高度,将其定位于提升人民向心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增强国际传播力
在国际上,要想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则必须增强自身的话语权。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当前的世界舆论正呈现出西强我弱的状况,西方媒体的话语权在舆论环境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应将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在舆论格局中占据一定地位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各国之间的价值观念相互冲击影响,形成了多种思潮,这无疑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升我国新闻舆论的影响力。要求新闻舆论工作人员应将增强新闻舆论的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开展。
(四)加强网络环境治理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社会舆论形势更为复杂。尤其是网络空间中的各类舆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一些负面舆论必定会对社会舆论形成一定的影响。应加强对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视,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力度,有效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可见,增强网络环境的净化力度是保障新闻舆论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
(一)创建政治舆论的新局面
坚持走政治化路线,创新新闻舆论新局面是新时期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向。要求在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时,应具备坚定的立场,将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在新闻内容中体现出大局观念和政治观念,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向受众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并在新闻内容中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呼声两者有机结合,做到既接“天气”又连“地气”。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长期的新闻舆论经验表明,正确的舆论可以实现对人们思想的正向引导,可有效造福国家。反之,错误的舆论则很可能影响社会安定。
新闻舆论工作应充分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新闻舆论的主线,做到不偏航。作为新闻媒体,要站稳政治立场,确保新闻报道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并具体落实到新闻采编环节的每篇稿件、每个版面、每幅图片上,同时通过新闻舆论的感染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人们思想带去正确的引导。
(三)控制国际舆论的负面影响
舆论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分支,他认为新闻舆论失控则会对社会形式构成影响,更具备扰乱人心的作用[2]。因此,他强调应提升新闻媒体的舆论价值,将新闻舆论作为一个利器与国外舆论作斗争,降低国外舆论对我国舆论格局构成的负面影响。尤其需要保证新闻舆论传播的时效性,使其具备舆论斗争的优势。确保一些外来舆论思潮在我国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下能够不攻而破。
(四)强化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
我国的56个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不同,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在进行新闻舆论传播时,要想保障舆论工作的引导作用,应增强新闻舆论的适应性。具体做法为,对民族环境和风俗习惯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确保所形成的新闻舆论能够得到全面渗透,加大各民族之间的互通交流,充分体现新闻媒介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加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结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引入我国后,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并得到创新发展,旨在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新时期新闻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意义明显,可以引导新闻舆论坚持走政治化路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并创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垒,李成.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理论体系[J].中国记者,2019(9):6-11.
[2]林晓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舆论工作[J].电视指南,2018(1):190-191.
作者简介:王艳红,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1983年生,大学本科,记者,主要从事报纸新闻采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