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蒋邦应
[导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高政治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参加,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简要谈谈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有效性;实施策略;探究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观察、实践和反思后,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关注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思维的有效拓展以及教学的有效评价,努力促成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唤醒学生体验与探究的冲动,使学生的情感在探究中体验,在感悟中升华。
一、有效探究的基础是有效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一是只规定方向,学生具体的探究则放任自流,使得探究活动缺乏实效和有益的提升;二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从而使探究活动空有其形式。笔者认为要避免类似情形,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建构知识,实实在在搞探究。
1.充分估计差异,构建弹性方案
“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留下了未确定性。”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未确定性才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经验、水平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能力、方式的差异性,必须考虑用“阶梯型”设问推进学生整体而不是用“登山型”设问选拔精英。唯有如此,才能培养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动机,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体验、内化,获得真切的探究体验。
2.积极倡导民主,营造和谐氛围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专家姿态将教材理论变成“问题程序”和标准答案,以讲授、问答、默写等方式灌输给学生,否则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必将泯灭学生的自由意志。营造民主气氛,引发学生情趣。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与学之间的传递与互补,也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格的一种交流。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政治课教学若能处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探究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应当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能包办代
替,而是要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出“充满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充满了接纳与宽容的争议”,的民主和谐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这才是真正学生的学习的合作探究。
3.提升思维的活力与效率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但“必须屏除浮躁,舍弃表面的热闹,以确保课堂教学拥有丰富的内涵”。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及评价中有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次数明显增多,但纯属作秀;有的教师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设置多次学生讨论,事实上这些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多余的甚至是无效的。以上两种情形表面上颇有感染力,但实际上,热闹过后,学生思维能力到底提升多少呢?课堂气氛活跃不一定有实效,因为没有屏神思索的课堂,也不是健康的课堂。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其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自主性,才能不断超越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二、有效探究的关键是有效思维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回归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而有效探究的着力点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预设及展开。
1.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美国教育家罗威(Rowe)经调查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主动性和正确度提高、答不出问题的可能性减小、学生的疑惑也随之增加……我校是一所民办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和探究活动中往往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包办一切、自问自答,让课堂成了老师演独角戏的舞台,而学生却成了观众,使得教与学分家师生共鸣、互动全无。这显然是无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的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为求知者提供足够的经历、体验、发现、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曾记得在某重点中学听课,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悟观点,组织了讨论、展示、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等系列活动,但导致拖堂且教学环节不完整。在交流、座谈中,许多听课者对该教师的这堂课的组织有不同意见,但笔者认为该青年教师尝试着让学生“动起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生成和提炼新的观点,使学生不仅有认知的收获,更有生命的感悟。作为青年教师能这样努力尝试,应给予充分肯定,相反,如果过分局限于课堂时空而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则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设疑,尽量少用“是不是”?“对不对”?来提问。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留出余地,问题设置要有所启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思维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2.加大思维的密度和深度
        新课程要求课堂成为演练学生思维的舞台,而不是直观化、表面化、形式化的演练场,但实际上大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仍停留在形式这一表层上。譬如在《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未真正理解新课程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求,而在模拟听证会这一环节上花大量时间,而忽视了真正需要展开、探究的问题一为什么需要民主决策?怎样进行民主决策?精英决策和民主决策各有什么利弊?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样决策?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听证会场景模拟得再真实,气氛再热烈,充其量只能是“形似”,与主动探究、有效生成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动态生成的角度对教材进行认识和把握,并“通过开放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动量,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为他们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课堂也因真正的合作探究而富有生命活力。
 三、有效探究的保障是有效评价
        新课程在评价上凸显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等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重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展开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中华人民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4
【3】蒋卫星:《高中政治的模块教学浅析》,2005(10)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