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地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 周航宇 姜淮芜
[导读] 目的:分析四川绵阳地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病例的诊治情况,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在本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为更好地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目的:分析四川绵阳地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病例的诊治情况,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在本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为更好地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收治的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液及影像学检查、病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有11例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居住或旅行史,3例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例患者有聚集史。有发热症状患者14例,有咳嗽症状患者12例,有乏力症状患者3例,有咽痛症状患者3例,有胸闷气紧症状患者4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例。在普通型、轻型及重症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重型病例更为明显,而其中危重型病例在初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比率均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入院3d内。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在病程中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其中危重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基线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检测出患者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多发生在中年男性;高发于有疫区及周边地区居住旅行、接触史人群;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综合检测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胸部CT,能有效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治疗周期中第3d、7d可能是病情转归的关键节点。
关键词: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临床

        自从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以来,一场病毒感染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2020年1月,通过实验室的全基因组序列检测及病原核酸检测,这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呈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并且和以往发现的6 种冠状病毒(含SARS、MERS)不同[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新型病毒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1 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2020年01月21日至2020年02月15日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发热门诊及本地区周边医疗机构不能排除,或与2019?nCoV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临床病例,送入我院丰谷分院集中隔离诊治,期间确诊病例15例。其中男性10例(66.7%),年龄19~75岁(35.4±16.4岁),女性5例(33.3%),年龄18~73岁(39.8±24.1岁)。
        1.2诊断标准
        1.2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聚集性发病。
        1.22临床表现及检测:(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核酸检测阳性。
        1.3 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可将15例病例分为危重型1例、重型2例、普通型10例、轻型2例。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液及影像学检查、病情转归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15例病例中有11例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其中3例患者因读书在武汉,此次春节放假返回绵阳,潜伏期分别为8d、9d、12d,其中4例患者长期工作生活于武汉,春节返乡至绵阳,潜伏期分别为10d、11d、10d、9d,其中2例患者因出差及探望生病亲人前去武汉,潜伏期分别为9d、6d,其中1例患者于湖北宜昌逗留3天后到达武汉停留1天,潜伏期11d,其中1例患者长期居住于江西南昌,春节返乡至绵阳,潜伏期为7d)。15例病例中有1例患者密切接触武汉返回绵阳的亲人<其儿子,一起生活>,潜伏期14d,1例患者密切接触同时在外地旅行的武汉人<同车同行>,潜伏期6d,1例患者密切接触武汉返回绵阳的亲人<聚餐>,潜伏期15d,1例患者外地参会密切接触同时参会的武汉人,潜伏期8d。
        表1  15例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2.2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15例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有发热症状患者14例,有咳嗽症状患者12例,有乏力症状患者3例,有咽痛症状患者3例,有胸闷气紧症状患者4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例。
        表2  15例患者临床症状
         
  2.3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随着住院时间的推移,在普通型、轻型及重症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重型病例更为明显,而其中危重型病例在初期白细胞计数升高。如图1。

图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n*10^9/L)
        在各个临床分型中,淋巴细胞计数比率均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入院3d内,其中危重型病例淋巴细胞计数基线远远低于正常,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病程进展转归,患者在入院接受隔离治疗7d左右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呈回升趋势,其中轻型患者尤为明显。如图2。

图2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在病程中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其中危重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基线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

图3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率变化情况(%)
    血沉升高的情况多见于危重型、重型及普通型,而对于轻型患者,血沉升高不明显。在普通型患者中,血沉相对处于无明显波动的一个水平,约40左右,而危重型和重型患者血沉波动变化较大。如图4。

图4 血沉变化情况
        C-反应升高程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按照危重型、重型、普通型、轻型呈递减趋势。C-反应蛋白随着病程发展递减,尤其体现在入院3d内。如图5。

图5  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入院后完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检查,可见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异常及肝肾功能受损,主要体现在危重型及重型患者,以CK、CK-MB、ALT、AST升高为主,检测出心肌酶谱较肝肾功能异常突出。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入院后均多次完善胸部DR/CT检查,只有轻型患者无明显影像学表现,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胸部CT均提示肺部炎性改变,且在入院后3d内复查均提示肺部炎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扩大。在积极治疗约5-7d后,复查CT提示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病人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气紧不适等)出现明显改善的时间也集中在入院治疗7d左右。15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病例,治愈出院3例,余12例患者病情相对平稳。
3 结论及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有11例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居住或旅行史,3例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例患者有聚集史,潜伏期9.6±2.63d。可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多发生在中年男性,且高发于有疫区及周边地区居住旅行、接触史人群。目前相关研究显示,最初入院的40余个患者大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68.3%)[3],但是其中第一位发病者与其余12 名患者与该市场无关,所以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海鲜市场并非2019-nCoV的唯一来源。目前多见于家庭聚集性发病,并出现医务人员感染。2019-nCoV 以飞沫及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存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人[4],也可通过气溶胶和消化道(粪-口)传播。有研究发现病毒通过S-蛋白与人ACE-2 互相作用的分子机制,从而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有很强的对人感染能力[5]。
  3.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15例患者中有发热症状患者14例,有咳嗽症状患者12例,有乏力症状患者3例,有咽痛症状患者3例,有胸闷气紧症状患者4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而每例患者突出临床表现可能不一样,甚至少部分患者不出现发热或者咳嗽症状。在普通型、轻型及重症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重型病例更为明显,而其中危重型病例在初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与传统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水平正常或降低现象不符合,如果患者高龄,同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出现初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但此例危重型患者为33岁男性,无基础疾患,所以对于考虑病毒性肺炎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数的认识,可能不止停留在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的情况。在不同临床分型病例中,淋巴细胞计数比率均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入院3d内,其中危重型病例淋巴细胞计数基线远远低于正常,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病程进展转归,患者在入院接受隔离治疗7d左右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呈回升趋势,其中轻型患者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在病程中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其中危重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基线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2019-nCoV的强传染性及致病性在短时间内病毒表面相关蛋白(如S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快速繁殖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启动人体免疫应答。检测出患者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沉升高的情况多见于危重型、重型及普通型,而对于轻型患者,血沉升高不明显。在普通型患者中,血沉相对处于无明显波动的一个水平,约40左右,而危重型和重型患者血沉波动变化较大。C-反应升高程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按照危重型、重型、普通型、轻型呈递减趋势。C-反应蛋白随着病程发展递减,尤其体现在入院3d内。所以在治疗病程3d后检测C-反应蛋白意义不太大。在本地区15例病例中检测出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异常,但在相对较短时间可得到改善。胸部CT检查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在入院后3d内复查均提示肺部炎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扩大。在积极治疗约5-7d后,复查CT提示肺部病灶逐渐吸收好转,病人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气紧不适等)出现明显改善的时间也集中在入院治疗7d左右。因此,综合检测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胸部CT,能有效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治疗周期中第3d、7d可能是病情转归的关键节点。

参考文献
[1] Zhu N,Zhang D Y,Wang W L,Li X W,Yang B,Song JD,Zhao X,Huang B Y,Shi W F,Lu R J,Niu P H,ZhanF X,Ma X J,Wang D Y,Xu W B,Wu G Z,Gao G F,Tan W J.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2019[J].N Engl J Med,2020[DB/
OL].DOI:10.1056/NEJMoa2001017.
[2] Chen Y, Liu Q, Guo D. coronaviruses: genome structure,replication,and pathogenesi[J].J Med Virol,2020[DB/OL].DOI:10.1002/jmv.25681.
[3]Na Z, Ding Z, Wen W, Xin L, Bo Y J, et al. S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online January 24, 2020.
[4]PhanLT,NguyenTV,LuongQC,etal. Importation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ofa NovelCoronavirusinVietnam[J].N EnglJ Med,2020,Jan28.DOI:10.1056/NEJMc2001272.
[5] Xintian Xu, et al.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online January 21,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