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综合材料的挖掘及微视频运用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高阳
[导读] 近年来,区名师工作室以及区骨干老师们协作下我参与了多位老师市级区级比赛课及公开课的筹备
        近年来,区名师工作室以及区骨干老师们协作下我参与了多位老师市级区级比赛课及公开课的筹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些许思考,在这里与老师们分享。 
        我们的美术课堂要培养出当代社会有基本艺术修养的公民,甚至是未来的艺术家,所以传统的美术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型 多元 智能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所以我们选择了微视频的制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启发锻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为建立起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对于一直走在教学前沿的老师来说,课堂上使用微视频,对老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 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巩固知识。那如何去制作一段精彩的微视频,有效促进教学成了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内容精准,突破重难点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看懂学会,所以必须精简内容,突出重点。人美版二年级美术课本中《下雨了》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乐”“情”“趣”为主线,围绕雨的乐趣、雨的情感,通过学生快乐地体验尝试,感受雨中的情趣,体会不同方法的表现魅力。运用撕纸添画的方法,大胆表现雨中的人物,理解掌握画面中大小、前后、遮挡关系。降低制作难度,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创作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和情趣。
        二、亮点独特,方法多样清晰
一段好的微视频一定要有独特的亮点。 这个亮点要么是深入浅出的讲解,要么是细致入微的剖析,在李佳俊老师《奇妙的爬行》一课中,就集中体现老师的教学思想及授课策略,尽量符合不同师生实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刚才说的到微视频的亮点,除了这么细致入微的剖析还可以是多样的表现形式。《画夜景》这一课老师们都接触过,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用彩笔画,或者水油分离的形式表现,如果微视频中沿用普通的方法,那将毫无亮点,于是我们自己整理的几个不同的表现夜景的手法:一是剪贴 喷洒,二是刮 撕 撒,三是撕 挤 印。 提供给学生的作画材料除了颜料之外还用上了甜点制作的裱花袋以及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扣子等好玩的素材。微视频有了独特的亮点,就提升了它的水准。
        当然,如果为了让课堂看上去热闹而生硬的加入微视频,它的实效性就很难实现,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要依据教学中的重难点去设计,突破难点,让学生清晰明了而又有所得。


        在微视频中注入丰富的综合材料和多样的表现手段后,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兴奋了,作业呈现也有了更开放多元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视觉刺激,怎样长久的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欲、探索欲呢,《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也就是说,在美术课上,要想给孩子们一个广大的可以天马行空的创想空间,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尝试平台,必须借助一些表现媒介也就是丰富的综合材料。近年来我们市北区美术教学研讨一直围绕着综合材料在课堂上的应用这个方向研究,也借此机会能为老师们提供探讨的空间。
        一、引入丰富的物质材料,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生活中可以用于美术造型的物质材料很多,有着色彩、肌理、质地、气味、弹性、韧性等不同属性,比如:冰棍的木杆、水果蔬菜切片、生活用品等等,对于它们学生们都熟悉,随手可得,有着生活的经验,可以给学生一个从不同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视角,引发孩子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兴趣。变视觉刺激为形象思维,进而引发创作想象的浪花,最后会呈现出视觉表现的精彩。《伸缩玩具》。在美术学习中,学生通过触、看、闻等多种方法,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视觉来体验物象的局限,把学生的全身感官刺激起来,能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知,棉花的柔软、砂纸的粗糙、扣子的圆形、绳子的条状、扭扭棒的可折性、纸浆的可塑性等等,各物质材料无一不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水粉的稳重、彩色铅笔的细腻、墨色的内敛、宣纸的温润,牛皮纸的质朴,物质材料都有着各自特立的个性。
        二、感受材料的不同属性,激发学生创作想象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接触材料、亲近材料。用自己的身心来读懂材料的不同语言,了解材料的不同个性。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的多方位体验中,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悄然生长。只有从多方位切实地感受和体验材料的特性,才有可能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把握材料,从而为创作中发现和开发材料奠定基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有“想的到,做不到”的纠结。单一的材料的使用,容易加剧表现技能上的压力从而抑制孩子的创造思维。 而在对材料认知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和组合。
        三、巧妙运用综合材料 延续创作探索的快乐
        用多种材料的加工和组合,可以弥补孩子表现力的不足,凸显材质美感,同时积累使用多种材料的经验和能力。学生逐渐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形象画面,有趣而生活化的材料会给予学生广阔的创意空间, 造型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从这类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孩子也许缺乏足够的表现技能,但从来不缺乏创造和想象力,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能帮助孩子很轻松地把他们心里的对世界感知、对美的感受释放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动物的脸》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发现。发现材料的美,展现材料的魅力,也给学生一个发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以材料为突破口,顺应学生的心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始终保持充沛的热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