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心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间接影响着课改的实施。因此,如何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显得刻不容缓,本文从三个方面出发,分别是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状况以及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浅谈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
关键词:心理素质 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 优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整个国民素质的决定力量之一,而其心理素质更是影响着教育事业、学生以及自己的成长。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职业倦怠、焦虑、失落、乏味、疲惫等等。面对教师的这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本文从教师自身、教育环境、社会期望、时代要求等不同角度诠释了如何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素质
关于心理素质,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中国全民健身网负责人{1}肖汉仕对心理素质的解释是: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
我认为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认知方面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情绪方面的情绪、心境、激情和热情等,意志方面的意志的果断性、顽强性和抑制性,性格方面的谦虚、勤奋、内向和外向等,气质方面的个性情绪和活动反应的强度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1)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3)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古代研究现状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2}“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从孔子的言论和实践来看,教师的基本心理素质有两条:一是“学而不厌”,二是“诲人不倦”。孔子确实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的思想继承人孟子也非常赞同他的想法,说:“昔者子贡问语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并且在后来如何“平治天下”方面指出:{3}“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于今天的师德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
2.近现代研究现状
近现代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目前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二是教师心理素质内涵和结构的理论分析,三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的实证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详述如下:
(1)许燕(1999)在关于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中,从准教师的角度出发,心理素质方面由社会适应素质等六个因素构成。这是较早的对教师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界定的研究。
(2)唐迅等(2000)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这是较早的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论述的著作之一。
(3)郭黎岩(2001)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个性品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表现,它除了具有心理素质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教师职业方面特殊的特点,并从此特点出发探索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教师心理素质。
(4)张旭(2003)使用自编问卷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因素分析获得四个因子。
(5)史克学(2005)首次对优秀教师心理素质认知的比较研究。数据研究采用提取法,方差分析及Q检验。
(6)张大均等(2006)在理论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及结构给予了界定,并对其做了严密的论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紧张和疲惫受到了国际性的关注。这也反映在国际劳工组织80年代初期公布的有关教师工作条件的报告中。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一般的教师心理紧张和疲惫,还涉及到实习教师的心理素质。研究还强调,教师紧张的心理不是只有负作用,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给自己一剂“强心剂”:调整心态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乐观、宽容、淡泊。那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先认识自己。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反思”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频率较高的词汇,教师必须具备反思能力,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反思自己的价值体现。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
2、树立合理期望
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以及理想化的人格要求,使教师承受着强烈的精神压力,很容易导致教师不堪重负,进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对教师树立新的、合理的期望。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学者认为:师者,专门人才也。强调不要对教师赋予过多沉重的。教师专业以外的社会“完人”期待。
3、情系教学工作
有一则小故事:三人同喝一口井里的水,其中一人用金杯盛着喝,另一人用泥碗盛着喝,第三个人用手捧着喝,用金杯之人觉得自己高贵,用泥碗之人觉得自己贫穷,只有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痛快快地说了一句:“好甜的水”。这则故事启示教师如果仅仅追求教学工作的附属价值,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本身,那么就不能用心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乐趣。因此,情系教学工作就是要教师把自己的目光和心思放在教育教学生活本身,丢弃荣华富贵的幻想,享受教育教学活动中丰富多彩的平凡而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生活。
(二)给自己一件法宝:学习不止
1.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
任何职业都会有压力,教师亦如是。当前的中国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岗位的竞争,聘任制、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使教师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常常透支,教师的知识能力储备量不足导致挫折感的产生,而挫折感的产生是职业倦怠来临的前兆。因此,新形势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2.学会宽容失败和持之以恒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那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必须学会宽容自己的失败,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做课改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另外,恒心和意志力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失败,奔向成功的桥梁。许多成功的人只有平常的智慧和能力,可是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的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重时,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意志,于是,他们获得了成功。
(三)给自己一份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命在于运动
身心本是一个统一体。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比较强。因此,为了更好的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重视身体的锻炼,身体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简便易行的跑步,全身运动的游泳,抗压瑰宝—瑜伽,传统国粹—中国武术等等。
2.善待自己的生活态度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在加上教师责任心强,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常常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这都是对自己身心严重的伤害。教师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工作的奴隶,变成摧残自己身心的杀手,工作只是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3.战胜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外在因素和教师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因此要想有效防止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整个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大力支持。那么,教师要做好的心理调适是一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和信念。二是要丰富自己的生活,放松心灵。三是投入社会,广交朋友。四是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社会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做到一向教师介绍战胜职业倦怠的方法。二是建立开放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三是建立“情绪宣泄室”。
4.情绪疏导法
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影响教师的能力表现,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有效的预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在厌恶、愤怒、恐惧的不良情绪严重偏离正常水平之时,采取有效手段给予有效缓解。可以采取宣泄疏导法、幽默疏导法、兴趣疏导法、优势强化疏导法、问诊治疗疏导法等。
注释:
[1]中国全民健心网.心理素质训练含义 2013
[2]燕国材.孔子的教师心理思想[M].江西教育科研,1987.
[3]常校珍 孟子论智育、德育心理和教师心理[M].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孔子的教师心理思想[M].江西教育科研,1987.
[2] 常校珍 孟子论智育、德育心理和教师心理[M].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3] 刘素梅.教师心理健康调适技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崔继红、李梦哲.教师的职业生涯与规划[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5] 雷玲.优秀教师的8种心理素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刘春花.论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