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桩基施工是重要的施工基础环节,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从实例出发,对桩基工程施工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此明确施工过程以及各种施工和技术要点,以此帮助施工项目的顺利建设,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桩基工程;
前言: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有着诸多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对建筑基础承受能力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建筑物的地基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导致建筑工程发生大面积的沉陷,甚至出现倒塌的严重事故发生,直接危害了建筑物中人员生命安全以及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重视建筑工程中的桩基工程施工。
1 工程概况
本建筑工程为9栋住宅楼为主,并包含着地下车库、商业配套用房,并且该工程的桩基部分是采用了PHC500AB125类型的预制桩,同时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计划配置6台静压桩机进行桩基环节的施工建设。
本文所研究的曹路大基地南扩区B12-01地块保障房项目,其工程项目主要的功能为进行商业用房或者民宅,并在施工工程人员的实际勘查过程中已实现完成拆迁,并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现场中的表层存在诸多的建筑垃圾,垃圾类型多为碎石、碎砖以及各种混凝土石块组成,同时在现场的局部区域还有着大体积的混凝土块。而在一些区域内依然保留着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带来不利的阻碍。
2 工程桩施工工艺
2.1 工程设计
为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执行。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先解决困难环节的环节再解决简单部分的使用的思维进行施工,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发挥施工单位的优势进行施工劣势方面的弥补,并且在该项目当中通过对施工大门的位置考量,需要将施工计划设计为从西到东的施工过程,同时需要首先在西侧管线以及靠近建筑物的一侧进行着手施工,并形成从近到远的施工流程,同时本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采用静力压入沉桩法进行施工建设。
2.2 静力压入沉桩法
这种形式的桩基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是利用桩基自身的承重来实现土层内部压力的施工建设。这样的施工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施工的质量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环保施工效果。为此现阶段很多施工单位都会采用这种形式的桩基建设方案。同时这种施工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不适合在软土的地质环境下进行施工建造。
3 工程桩施工
3.1 桩位测量以及定位
首先需要依据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实际位置,来进行轴线的引出,需要从基准点进行引出,并且之后还需要利用全站仪进行轴线的定位,明确具体的坐标定位点。同时针对不同的建筑位置,需要将轴线安装楼号来进行轴线测量,并引出中心线,之后并对轴线做出良好的处理,需要在进行打桩的周围设置好轴线桩,同时控制轴线桩尺寸为5×5×50cm[1]。
在桩为中心线的初次控制上,需要将容许差降低到10nm以下,同时还需要进行圆钢筋头的施工,在桩处的中心区域进行圆钢筋头的钉入,圆钢筋头的尺寸上控制在10-12cm的直径,并且长度为35cm,使之随着桩体一同进入地面,该工序是沉桩过程中的中心区域。在施工过后,还需要在该区域进行白灰的挥洒,以此做出施工标记,以便以之后施工人员进行打桩的查找和审核[2]。
在处理好轴线桩以及桩位柱之后,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自检工作。其内容是需要有效的将一些无用的桩体进行排除,以避免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打桩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到施工建设。之后还需要由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理工作,专业人员需要对以上的施工流程进行细致的审核,并对隐蔽工程验收手续等相关文件进行归档处理,在日后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还需定期对桩位桩进行严格的检验,以保障质量性[3]。
3.2 进行测量控制的措施
进行有效的轴线定位过程中,需要能够结合其在施工现场中的坐标点来进行测绘成果的报告,之后才能进行放线处理。其中测量工作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管,并审核报告的可靠性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建设。
需要施工过程中不断对水准点标高进行复核,之后还需要依据闭合水准测量来进行合理线路的选择。施工过程中只有保障永久水准点的合理位置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建设,同时还需要由专门的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并作出严格的评估。
在临时水准点方面,需要保障各个水准点都可以进行两次永久性的水准点测量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但是为了避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受到外界的严重影响,从而导致位桩位置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就需要对桩位进行定期的审核,同时还需控制校核的过程中有着大于两个以上的桩位数据参考,提升校准效果。
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控制桩、水准桩等桩体需要施工单位进行编号的填写,以此能够对桩体进行有效的归类,进而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桩体的混淆。测量桩需要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说明,从而对其位置和数量进行标注,以便于日后相关人员进行复核。
3.3 管桩外观的检测
首先需要对预制桩进行外观质量性的检测,并且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旦发现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桩体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处理,并能够进行现场管桩数量以及质量性的整体统计,检验产品的合格证。还需要对桩体的强度进行详细的检测,保障是否强度达到设计的强度,一旦出现强度的下降便不可以进行使用。在现场中的桩材放置方面还需要保障场地的平整,不可以发生层度的沉陷,同时进行堆放处理的时候,控制在两层以下的堆放高度。
3.4 沉桩准备
3.4.1 桩的调运条件
只有达到足够强度的桩身混凝土才可以进行吊运,具体强度需要在整体强度的70%,而只有达到整体强度100%的桩体才可以进行运输。并且在进行吊桩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每一个吊点的均匀受力,以此保持较强的稳定性,进而保障桩体的质量性。
3.4.2 桩的吊运方式
在进行桩的吊运过程中,可以采用转盘平板车,因为该运输工具具有较强的弹性。同时保障在平板车上的转盘的刚性托盘拥有充足的长度,而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利用垫木进行二者之间的位置补充,以此在运输工程中保障轨道里的平衡。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将平板车尽可能的保持平衡,避免由于过于严重的振动而出现对桩体质量的撞击,进而影响到其质量性。而在当桩体放置到平板车之上时,需要进行杂质的及时清理。
3.4.3 预制管桩堆放处理
首先需要在施工堆放的现场做好场地的清理工作,以此保障场地平整适宜管桩的堆放,同时在垫木以及吊点位置上需要控制在同一个平面之上,并需要在做下层的垫木设置上保持宽松。之后桩的堆放需要尽可能的放置在桩架的附近位置上,同时在堆放方式上,尽可能的按照沉桩的顺序进行严格的堆放,同时依据桩体上的编号来进行堆放,控制堆放的高度不得高于两层。
3.5 吊桩定位
采用吊点进行起吊的时候,需要利用钢丝绳对其桩进行捆绑。当桩完全吊直之后在需要利用桩机夹桩进行位置的扶正,之后再对其桩身进行角度的测量,利用两台经纬仪使其二者呈着直角的夹角来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精度控制在0.5%之内,同时还需要在首节桩的位置上进行详细的位置调整,以此为后续提供出良好的垂直导向功能。在完成了桩的定位之后,还需进行轴线焦点的距离检测,以此与设计的桩位图相符合,避免施工误差的出现,之后再利用直角坐标轴或者利用其它方法来进行放样柱桩的处理,之后再利用木桩来对样桩进行标记,之后便于施工人员进行现场的查找,并涂上红色的油漆更加的显眼。在完成了桩机的就位之后,还需要再次对样桩进行审核,需要保障没有误差之后再能进行压桩。
3.5 操作工艺控制
首先需要在压桩机达到施工位置之后就马上进行桩位的校正,从而进行设备的启动,以此保障校正平台可以在水平面位置上。在进行桩的起吊和搬运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运输过程的质量性,使其可以不会对桩体造成质量的影响。而对于水平吊运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起吊点的设置,进而进行牢固的吊起。
之后在插桩以及压桩等施工环节的时候需要利用单点捆吊的方式,在进行桩的起吊之后需要缓慢的插入到土地之中。而在稳压和压桩的过程中,一旦桩的前端进入到桩位之中,就需要启动发动机,而当进入0.5m的位置的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垂直的校正工作,进而利用经纬仪检测垂直角度的测量,以此保障横纵两方面的垂直误差在0.5%之内,之后再对桩身以及桩架进行垂直位置的考察,以此检测桩机是否处于水平的位置之中。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时刻对桩身的状态进行检测,一旦发生了严重的位移或者偏斜等位置上的偏差,就需要及时进行位置的调整以此提升施工的质量性。而接桩部分上,本工程采用了焊接法进行桩的接桩处理。为此在进行接桩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按照图集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操作,保障进行预埋条件表面的清洁,进而保障上下接桩之间存在的缝隙可以利用专门的铁构件进行缝隙的填充,此后再焊接的时候需要将四周进行点焊固定,以此保障焊接的可靠,焊接缝需要具有连续性和饱满性,避免由于施工的不仔细而出现焊接的漏焊。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还需要能够在离地大约1m的距离位置实施,并且保障中心线的误差值小于10mm节点的弯曲值,而出现的高低误差需要控制在1%左右的桩长度。
4 降低压桩对于环境影响的防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的降低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需要合理的安排施工建设的工序和施工材料的选择,从而及时对使用技术进行调整,进而可以采用相对合理的手段来高效率的施工建设。
5 压力释放孔
在进行压力释放孔的施工可以有效的降低超静孔之中存在的压力,能够有效的改善土中的压力值。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砂井施工等方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总结:综上所述,在对基于曹路大基地南扩区B12-01地块保障房项目研究当中的基桩施工建设中可以明确出进行桩基施工的施工要点,从而明确出进行施工中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茹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4):146-147.
[2]刘兆成.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6):28-29.
[3]陈玉国,王新涛.探析建筑桩基工程施工中旋挖钻孔成桩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20,29(0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