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能源和环境。随着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使得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受到了限制,严重抑制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使得人类的文明文化无法顺利传承下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行各业都在面临并解决如何在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也是长期的技术政策,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废气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洋污染、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这些字眼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环境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体健康,已远远超过这一范畴而涉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各个方面,深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超过了水环境容量,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受限,江河、湖泊、溪流受到污染,危及人类饮用水资源;有毒有害废水、塑料垃圾、白色垃圾入海,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命受到威胁,无度的海洋开发和海洋资源的索取,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衰退;石化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带来了地表沉陷、水体污染、土壤盐渍化、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现如今,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独的议题,而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严重制约着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坚持节能减排既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节约在战略思想上的具体体现。
一、实现节能减排的原则
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坚持实施环境优先原则,在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制定环境优先的政策措施。
3.坚持实施科技创新原则,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带动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4.坚持实施结构优化原则,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状况及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大。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前我国能源消费和新增工业项目的污染物排量仍然很大,加上我国人口预期将达到14.6亿、经济总量将至少翻一番,按照现在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测算,污染负荷将增加2-3倍,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将对污染减排造成长期的巨大压力。
2.节能减排区域差距较大。总体来看,东部地区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较好,部分地区甚至己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部分指标。中西部地区受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节能减排压力大。现在部分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转移的产业中,污染较重的行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将带来产业承接地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这将直接制约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进程。
3.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较大;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不到位;监督体制建设滞后。
4.法律体系仍不健全。《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地区还没有修订《节约能源条例》,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节能技术创新作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节能型、环保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抓住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重点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坚决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节能降耗和减排奖励基金,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必须大力倡导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科技部把节能减排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联合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节能减排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等。在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科技重大领域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大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控污减排等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力度。大力开发建设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所急需的技术、装备、产品。据统计,这期间,科技部投入的科研经费数百亿元,带动了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的科技投入上千亿元。我国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完善创新手段培养与扶持机制
国外的一些石油企业,在企业技术管理方面已经完全抛弃了“问题”指向“技术”这一个流程;其技术创新手段和以往不同的是,不再采用末端治理方式,从问题上来进行对企业技术流程当中不合理的因素分析;而采用技术创新手段则是从预防的角度来进行深化内部结构和技术的调整,使得生产工艺趋向于合理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方法,从而避免能源过度消耗、污染问题产生和发展。我们国家石油企业应该借鉴国外石油企业成熟的经验,采取培养和扶持的态度来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的推广,增强和引进服务的机制,建立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系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4.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5.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其次,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因为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再次,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实施经济健康发展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今后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参考文献:
[1]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