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水利工程生态抗洪护坡技术及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几种主要的防洪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最后提出了保护水利工程生态抗洪坡体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抗洪护坡技术;消极影响;合理措施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此类工程的建设对于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防止旱涝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现象,对当地水文、生物等都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抗洪坡技术的运用就是一个案例。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对当地水文的影响
尽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源分布、群众安全、社会发展等有着巨大的裨益,但其对地区水文环境等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首先,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在施工过程中排出数量可观的污水、废水等垃圾,如果对其回收处理不当,就极易引起水质恶化等问题。加上遇到下雨等意外天气,这些污水和废水会被雨水带走,进而与当地水系等融合,使得污染迅速扩散加剧污染问题。
(二)当地生物的影响
水库等工程的存在,对生物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对于植物来说,水库会使得流域的实际面积和流向等随之发生变化,地区原生植被可能因此受到破坏,在工程周边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屡见不鲜;且因为水库改变了河流的流速及流量,水中原有鱼类等动物可能因此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逐渐死亡,水质难免会因此变差。
二、防洪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
(一)生态客土植被护坡
为了创造出更好的自然环境空间供自然植物生长,应当根据科学比例搅合各种植物、缓释复合肥、粘合剂,进而形成客土。然后在水利工程护坡表层敷设客土,这样植物就能够通过客土获得生长的有力自然条件,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土层湿度和转换热度,进而实现对水分不良损耗的控制,后期在保障客土层上植物生长水分过程中,还应当引入混合保水剂。
(二)人工种草护坡
在采用人工种草护坡技术时,往往会综合运用钢筋、混凝土、植物等多种材料,使植物根系发挥牢固土壤作用,最终符合护坡防洪固土的要求,避免因护坡稳定性不足导致严重坡体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可以运用平铺草皮护坡技术实现牢固水土的目的,在这种方法中需要将自然的草皮和纸杯铺上防护的坡体表面,这种护坡模式科学有效。通常该技术在边坡坡度较为平缓的状况下使用该项技术,这种人工种草护坡的方法通常在流动速度湍急的坡面使用的不多。
.png)
图1 人工种草护坡
(三)网络生态护坡
网络生态护坡中运用了混凝土构造和砖石砌块,通过在构建成的生态护坡网络系统中添加腐殖土,然后将一些绿色植物植种在这些腐殖土上,这样工程护坡结构和植物发达的根系就会形成一个综合型护坡系统,这种护坡不仅具备良好的护坡功能,还能优化水利工程周围自然环境。
(四)土工材料固土护坡
一般在护坡操作中,最为建设单位优先选择的材料可以说是植被,这是由于植物护坡的生态环保效应更强大,它往往能在防止水土流失时起到美化作用,且避免了化学材料运用给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某些水利工程的护坡保护中,单靠植物难以达到理想防护效果,所以可在固土护坡中引入土工材料,例如可以运用聚丙烯这种高分子化合物制作出具有一定高度、并且内部土质柔软的固土网垫,然后在其中填入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等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符合要求时,在其中植入一些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使得这些植物能够通过网孔,这样就实现了共同发挥植被、聚丙烯、泥土的目的,良好的固土护坡功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五)水利喷播种草护坡
根据比例要求参合调配肥料、粘合剂、草皮种子、改良剂,然后在建设环境中的防洪坡面利用机械施压的方法喷洒这些配料,经过一定时间后,喷洒的材料就会牢固地附着在防洪破表面,这个过程中草皮种子就会慢慢生长,其根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发达,进而在后期的运行中充分发挥出护坡固土功效。水利喷播种草技术的特点包括方便快捷、简易操作、生态绿化功效较强,所以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当前防洪水利工程生态护坡中多使用这种技术。
三、保护水利工程生态抗洪坡体的综合措施
(一)强化生态抗洪坡体保护意识
在水利工程周边,之所以存在较为严重的坡体水土流失等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单位的坡体保护意识不足,因此为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维持坡体稳定性,就需要首先强化相关部门及员工的生态抗洪坡体防护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自发选择绿色环保技术与绿色材料,对原生土层、动植物形成良好的保护。除此之外,应该形成与之相关的后续生态建设及反馈制度,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坡体状况进行长期的监测了解,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治理措施,以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的管理工作等顺利规范进行。为从源头上强化生态抗洪坡体保护力度,就需要针对前期准备工作环节,设置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对施工技术提出明确规范,并安排专门的监督部门到施工现场检查其施工作业是否到位。尤其是对于生态管理的核心对象——包括坡体土壤状况、水文条件、当地气候等,要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确保其始终处于相对正常的范围。
(三)坚持正确的保护治理原则
为了确保已经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周环境、生态抗洪坡体能迅速得到恢复治理,就应该首先秉承安全性和生态性原则,即是指方案设计应该将目标地质环境、坡体前期发生过的滑坡灾害等问题作为重点加以关注,尽可能采用科学技术工艺加以恢复。再者,设计人员要兼顾保护和建设并存的原则,在着手于受损坡体的恢复治理工作、恢复环境本应有的生态价值的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重建处理,对原来的环境做一定的改善与优化,促进生态系统的长远健康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水利工程生态抗洪护坡技术及应用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主要的防洪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包括生态客土植被护坡、人工种草护坡、网络生态护坡、土工材料固土护坡、水利喷播种草护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水利工程生态抗洪坡体的措施,强化生态抗洪坡体保护意识,坚持正确的保护治理原则
参考文献:
[1]杨阳,杨建英,赵平.两种框格梁生态护坡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安徽岳武高速公路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13(5):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