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袁木英
[导读] 从广义上讲,基础扫盲是指纪律扫盲,它代表了纪律水平;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反映了学习的效果,代表了对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理解。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一中博罗启正学校   袁木英   516100

摘要:从广义上讲,基础扫盲是指纪律扫盲,它代表了纪律水平;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反映了学习的效果,代表了对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理解。认识到数学基础识字是数学教学大纲目标的核心表达,也是数学中具有基本特征并在框架内逐步发展和发展的思想、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学习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以此作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学生数学基础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于数学运算、逻辑分析和直觉抽象.教师将是一系列内部知识点,他们继续深化并展示其中一项核心成就。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活动也突出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其素质的重要渠道。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基础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达到的具体综合能力。基本识字不是指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指一般的数学技能。基础识字是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但也高于一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基础识字反映数学的性质和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和持久性。数学基础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对于理解数学的性质、设计数学教学和进行数学评估十分重要和有用。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基本识字的基本要求出发,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第二,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直观意识比较强烈,在面对比较抽象的数学学科时,学习起来难免有些吃力,这也是许多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部分数学课堂中,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渗入到各个学校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想要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仍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结合情景进行数学熏陶
        核心素养教育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学生在核心素养教育中不仅学到知识框架,还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并应用到不同的学科中去。核心素养教育的成功不仅限于学科学习,还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亲和力,在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交流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帮助学生激发心中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寻找学习数学的灵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向学生具体描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定义。


其次,在学生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了大概的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让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从课件的众多图片中找出正方体与长方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真实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出发,多观察、多感受,在生活中捕捉素材,为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认知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对数学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思维、解题能力等都会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教学质量也会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创设生活中贴瓷砖的问题。通过观察生活,学生能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起点,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缺少的是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重任。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不强,对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以数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连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共有150颗棒棒糖,分给班级3个小组,每小组有5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颗棒棒糖?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连除,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自主设计问题并解答问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教学反馈机制是指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度调研,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符合核心素养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杜绝严重脱离学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刚好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础识字是数学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识字。小学数学教师不应站在考试教育的角度,而应站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强调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小学生处于活跃的年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作为新课程目标改革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在基础识字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还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要位置,成为学生的导师,以便与学生合作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林素娟.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26.
[2]蔡雅静.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5.
[3]徐爱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122.
[4]骆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56-57.
[5]林梦怡.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18+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