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能表数据采集准确度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抄表核算工作是加强电网企业线损管理的重要措施。电能表数据采集工作直接影响到电量数据的质量,加强对电量数据的核算可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提高线损统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对加强线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能表;数据采集;准确度;措施
引言
电能表数据采集工作是电网运行数据分析的前提,电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线损统计的准确性以及后期对电网运行方式的调整,故加强电网企业的电能表数据采集工作对强化电网企业的线损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电能表数据采集管理
电能表数据采集直接涉及到计量电费和售电收入,工作性质十分重要。电能表数据采集工作可为电网运行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直接关系到线损管理中的数据质量。电网中的电能量一般从线路首端流向线路末端(即电力用户),故具体可从线路首端表计、台区考核表及用户表计等几个方面来加强抄表的工作。台区考核表作为电量数据的中间环节,对分析电量数据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应详细分析可能影响准确度的各个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合格率。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计量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故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智能电表的用户覆盖率逐年提高,智能电表的远程集中抄表功能,可显著降低人工抄表成本,并能提高用电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对加强线损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集中抄表技术可实现线损计算的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从而提高线损计算的准确度。故加强线路管理,应大力推广使用智能电表,提高抄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用电采集系统现状
2.1数据采集服务
数据采集服务主要负责通讯前置、报文解析、数据入库。在海量数据接入的情况下,高峰负荷期间,单台采集前置需要处理的通讯报文数量可能是现在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对采集前置的并发处理能力带来巨大压力。虽然当前采集前置一般采用分布式架构,但每个采集节点承担了任务生成、逻辑控制以及数据入库等多个业务,造成单个节点承担的业务过于繁重,尤其是数据入库效率更是限制了采集前置的线性扩展能力。
2.2数据存储
数据库读写性能存在瓶颈。采集系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系统日数据量处理增多,需要采集的数据呈线性增长,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入库、读取效率等方面均存在性能瓶颈,无法满足数据存储及应用开展的需要。同时,庞大数据量对数据备份造成很大压力,数据库备份耗时越来越长,数据恢复可能需要花费数以天计的时间,影响核心业务的开展。
2.3主站应用
主站应用主要是实现采集业务流程管理以及基于采集数据开展的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等相关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接口缺乏有效管理,加大采集系统负载压力。采集系统为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目前众多接口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各业务系统间数据需求存在交叉,一对一方式的接口应用导致接口开发重复无度,对采集系统本身造成了很大的接口服务压力,影响采集系统对外提供数据。
3提高电能表数据采集准确度的方法和措施
3.1提高技术水平
得益于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建设呈现出不断创新与改进的趋势。在具体的发展中,部分电力企业自身技术水平、技术掌握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尤其是人才资源的匮乏。
在采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企业缺乏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目前配置的技术人员无法全面且深入地掌握信息系统集成性、复杂性,导致系统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对此,电力企业需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技术培训的开展打造高素质技术团队。在系统建设初期阶段,强调技术人员全面掌握系统技术,并加强与相关设备、系统集成商的沟通互动,做到对系统核心技术的掌握与了解。此外,若情况必要,电力企业可借助外部技术引进、学习的方式,促进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构建。
3.2做好电费管理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对于电力行业同样如此。如果电力企业电费收缴工作滞后或者出现电费回收的呆账、坏账,就会导致电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电力企业的正常经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客户用电信息查询功能,对需要进行缴费的客户通过语音提示或短信的方式进行通知,实现了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性沟通。而且该系统还能够根据客户的类别,分别设置最低点电量提醒,待客户的电量达到设置的最低点电量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催缴电费的警报,提醒客户及时进行电费缴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于电费管理,既可以使电力企业及时收回电费,避免经济损失,又可以使客户及时纳电费,避免因停电给客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3数据存储及分析计算
对于数据的分析计算,在计算之前,应支持数据进行分批计算,需要能导出本批次清单基础数据,便于数据核对。如果发现某条线路或者某个台区的电力信息数据差距较大,则可以根据整个数据表中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比对,通过逐个线路进行排查,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线路或者台区,从而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当发现电能表中存在缺陷时,可以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前往处理。除此之外,主站系统的电量运维人员应该加强对电量系统的运行巡视,对每个变电站的运行通道情况进行排查,当某个变电站的通道中断时,则可能会影响多条线路的数据,故应引起重视,保证电量数据的准确。
3.4电能表传输规约
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数据传输,可以采集精度较高的传输规约,如可采用小数位数为三位小数的传输规约,以提高数据的传输精度。一般在电能量系统中,有专门的可以设置电能表小数位数的窗口,只需要进入更改小数位的设置即可。同时,对于传输规约的选择,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更改。不同的传输规约,在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过程中,都会有所区别,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区分。
3.5建设协调性因素
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协调性、整体性特征,要想保证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达到目标要求,需确保各个建设环节、阶段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以单项低压电表建设为例,需通过对通信节点、电缆、集中器、采集器等设备的高质量安装调试,才能确保新采集的高效开展。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囊括多个领域与专业,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细节出现问题或者是与其他环节未有效协调,极易导致整体系统建设出现不协调问题,影响到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基于此,电力企业需认知系统建设各环节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立足于整体建设角度,结合科学方法进行系统建设各环节的全面掌控,保证系统建设步调始终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提升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高质量建设,可以在促进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模式创新的同时,提高信息采集的即时性与准确性,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鉴于此,电力企业需加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建设,结合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开发、创新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升企业电力营销水平。
参考文献
[1]安东亮.电力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173.
[2]徐人恒,李迪星,曲井致等.智能电能表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5):169-171.